書摘精選》聽出嘮叨裡藏關心 學會「善」的解讀這一招
有時,家人的一句話聽在你耳裡可能是囉嗦嘮叨,但其背後所蘊藏的是無盡的關愛。(示意圖/shutterstock)
「善解」是對於一切的行爲表現做「善」的解讀!
每年鳳凰花開的季節,正是校園裡莘莘學子告別師長、同學與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看似得以脫離苦海 (學校),殊不知卻是跳入另一個火坑(職場)。那年女兒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事隔一年學習有成完成修業。爲了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我和老爺千里迢迢飛行一萬多公里前往加州。
到達洛杉磯後女兒告知,有位指導教授邀請我們餐敘,女兒基於文化與語言隔閡的考量,覺得不宜接受。另外也擔心我們這對父母無法於席間暢談,造成尷尬場面。
但我卻認爲那是一種禮貌,應該接受邀約。老爺也滿心喜悅的告訴女兒,他會負責把場面炒熱,不會出現冷場現象。聚會當晚,爲了表示友善與感激,老爺便侃侃而談。談自己對女兒的期許,原先希望女兒能承接衣鉢,不過女兒對於從事記者有濃厚興趣,雖然我們知道記者的收入微薄,但我們還是尊重她的選擇。
此時,只見女兒有着坐立難安的表情,反倒是教授開始安慰起老爺:「你有個這麼積極進取的孩子,不僅成績優異,更知道記者對社會的職責與貢獻,而且還取得美聯社(AP)的實習。這一切並不亞於就讀紐約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j Hopkins University),你該感到驕傲並引以爲榮。」
餐敘結束送走教授之後,女兒就在餐廳門口發飆:「你到底有多討厭我的職業?教授也是位記者,你竟然在人家面前數落記者這行業。」當時一臉錯愕的老爺不知如何是好,我只好打圓場的說:「爸爸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也一直以妳爲傲,還經常向朋友炫耀。爸爸只是擔心冷場,想找話題聊聊。」
當晚我簡直徹夜難眠,怎麼一件美好的事卻搞成這樣的僵局。於是,我再度傳了訊息給女兒,希望能化解這局面 。
其實,看着羽翼豐厚的女兒,對照去年初到南加州大學(USC)時面對生活適應及課業壓力的情境,我知道她已經成長,有能力翱翔。但我更希望她能善解人意。我把釋義放在「善解」,對於一切的行爲表現做「善」的解讀,尤其是面對家人更當如此!
有時,家人的一句話聽在你耳裡可能是囉嗦嘮叨,但其背後所蘊藏的是無盡的關愛。此時,能否「善解」人意就更顯重要!
(本文摘自《課堂外的媽媽經:「粉紅豬」老師的教學日誌》/時報出版)
《課堂外的媽媽經:「粉紅豬」老師的教學日誌》/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