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爲了保持健康 每天需要喝八杯水

每天喝八杯水這樣具體的要求,是另一則誤解科學發現的迷思。(示意圖/shutterstock)

水對身體有益。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我們當中有些人沒能喝到足以維持健康的水量。經常有人耳提面命地警告我們每天需要喝八杯水(大約兩公升),而且別想用奶昔或茶代替,只有純水纔算數,而喝完這八大杯可是件苦差事。不幸的是(或者對喜歡喝其他各種飲料的人來說則是件幸運的事),這一切都沒有科學依據,除了確實有些人沒有喝到足量的水這件事之外。

水當然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點恰恰反映着水對每個生物的重要性。構成我們的細胞含有水,水既可以防止它們崩解,又可以充當其間種種微小機制相互作用的介質,少了水,細胞就無法發揮作用。人體大約含有六成的水,我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東西,但是沒有水我們最多隻能活三天左右。然而,在強調水分的必要性以及有效的補充方式時,往往會出現明顯的誤導。

每天喝八杯水這樣具體的要求,是另一則誤解科學發現的迷思。八杯這個數字似乎是來自一九四五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一項建議,即在我們的飲食中,每消耗一卡路里的食物,就應該包含大約一毫升的水。就兩千卡路里這樣一般的消耗量來說,每天最少要喝兩公升的水(今日,許多人攝取的熱量甚至更多)。但這與喝幾杯水無關。

在我們的飲食中,很少會吃到完全乾燥的食物,就所有生命都依賴水這一點來看,這毫不足奇。我們攝取的水量大約有一半來自我們的食物,不需要特別喝水。而這一點立即將飲用水的需求減半。研究顯示,純水和我們喜歡的大多數飲品間的水合作用沒什麼差別。咖啡因對水分通過身體的速度有輕微影響,但似乎不會對水合作用本身造成什麼影響。倒是吸收過多酒精會是比較大的問題,這就是爲什麼最好不要在飛機上飲酒,因爲光是機艙壓力降低就已經會讓人脫水。不過含水量高的酒精飲料,例如啤酒,仍然可以有效補充水分。小飲啤酒也是無妨的,畢竟幾個世紀以來,英國的標準飲料就是一種稱爲「小啤酒」(small beer)的淡啤酒,因爲在過去許多地方的供水都不符合飲用安全。

不過還是有個好消息。如果你真的喜歡運動飲料的味道( 有人喜歡嗎?),它們確實能夠有效補水,不過也沒有比任何其他飲料更有效。儘管製造商聲稱,在運動口渴時,可以有效補充水份。「搶在口渴前補水」的主張並沒有科學依據,我們也不需在飲料中添加那些運動飲料中的電解質,雖然這些化學物質很重要,但我們可以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電解質,並不需要人爲地提高電解質濃度。

即使八杯水的建議可能讓我們誤解,但大多數人都知道喝水不足的危險,反而對喝太多水的危險性感到陌生。如果喝水過量,身體細胞會膨脹,可能導致腦損傷,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致死。喝下一杯水當然不會造成這個問題,但一次喝超過一公升左右就開始有危及健康的風險。

(本文摘自《閃電就是會打在同一個地方!》/商周出版)

【內容簡介】人類只有五種感官 / 人類只使用10%的腦力 / 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恐龍滅絕 /黑猩猩是我們的祖先 / 月有陰晴圓缺是因爲被地球的陰影遮蓋 /彩虹有七種顏色 / 沒有什麼能比光速更快……

抱歉,你以爲的科學常識,都不是真的!

透過破解迷思,培養對世界的觀察力、釐清問題背後的邏輯、即刻啓動獨立思考的能力

準備好來一趟顛覆科學常識之旅了嗎?

過去,人們認爲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甚至會將曾被閃電擊中過的石頭放在穀倉、茅草屋頂等場所,來防止這些地方再次被閃電擊中而引發火災。而事實上,有些地方卻是特別容易受到閃電襲擊,美國的帝國大廈便曾在一場風暴中被擊中達15次!

本書收集了許多長久以來的誤導性迷思,每則迷思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了解更多關於科學的資訊,並向長久以來既定的觀念提出挑戰。適合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你!

【作者簡介】布萊恩‧克萊格 (Brian Clegg)

着有多本科普書籍,主題廣泛,甚至包括如何打造時間機器。定期爲衆多雜誌和報紙撰寫專欄、專題和評論,包括《自然》期刊、BBC Focus、BBC History、Good Housekeeping、《時代》雜誌、The Observer、《華爾街日報》和Physics World等。同時,克萊格也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物理研究所會員、布里斯托大學皇家文學基金研究員,並擔任www.popularscience.co.uk書評網站的編輯。其在倫敦皇家學院舉辦的講座常是座無虛席,並曾參與廣播與電視節目。

【譯者簡介】王惟芬

臺灣大學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臺大醫學院。譯着涵蓋科普、科學史、生態保育、藝術史、美術、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等英法書籍與影片。

《閃電就是會打在同一個地方!》/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