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永遠要做到前十一名風險清單

SpaceX到二○二○年已經掌握了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二的商用衛星發射生意。某些大型機隊營運商到處擴展業務,只爲了確保SpaceX的競爭對手不會倒閉。(圖/ shutterstock)

如今SpaceX發射火箭,在陸上或海上回收,過了一兩個月再度發射已經稀鬆平常。在不到三年間,典範完全轉變。以前重複使用火箭似乎很新奇,現在把火箭丟棄幾乎像浪費了。公司的競爭對手原本把垂直髮射火箭、垂直降落,然後幾個月內再度使用的概念當笑話。這下他們急忙追趕。中國、俄國、日本和歐洲的國營火箭機構都在某種程度上資助可重複使用的研發計劃。在美國的各火箭公司同樣尋求與SpaceX競爭,包括藍色起源和聯合發射聯盟。

SpaceX沒有就此止步。二○一八年,公司第一次發射獵鷹重型火箭,給它世界最強力的火箭。基本上,這種巨型火箭是把三具獵鷹9號第一節綁在一起構成龐大的第一節。不到十年內,公司從發射單引擎火箭進化到有二十七具引擎。世人從未看過這種事。然後,兩具側推進器返回地球,並肩降落,幾乎像一對同步的游泳天使從天而降。

即使經常沉溺於個人利益與當下政局的唐納˙川普總統,也注意到獵鷹重型火箭的優雅發射與降落。「你看那引擎降落回來,沒有翅膀之類的東西,」他在某次競選活動中說,「簡直像是,我們看到了什麼?這是科幻嗎?」

這肯定像是科幻,不過並不是。也不是公司改寫了全球發射產業。二○一○年代中期,SpaceX開始做到了低成本、快速發射的承諾。基本的獵鷹9號發射大約要六千萬美元,公司削弱了市場上其他各種主要軌道火箭。長期仰賴歐洲、俄國或中國把他們的大鳥送上太空的商用衛星營運商,幾十年來第一次突然開始聚集回到美國。SpaceX到二○二○年已經掌握了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二的商用衛星發射生意。某些大型機隊營運商到處擴展業務,只爲了確保SpaceX的競爭對手不會倒閉。

憑着獵鷹9號火箭,SpaceX在獵鷹1號尋求多樣化客戶最終失敗的地方成功了。獵鷹9號夠強力能捕捉到商用衛星市場,以及NASA的科學任務和空軍的軍用酬載物的大塊市佔率。SpaceX也從NASA贏得了貨運與載人合約,現在則是放眼外太空。SpaceX能夠從這些獲利投資在馬斯克最具企圖心的「星艦計劃」(Starship program),他認爲這對於把足夠人員和貨物送到火星去建立自給自足的聚落很重要。

公司的成功撼動了航太界的核心。二○一六年,聯合發射聯盟的工程副總裁佈雷特˙託比(Brett Tobey)在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研討會作了坦誠的演講。他不知道被錄音了,但他的評論後來被公開。演講中,託比承認聯合發射聯盟和旗下亞特拉斯與三角洲火箭機隊原本在SpaceX出現之前壟斷了美國空軍的發射工作,現在沒有指望在價格上競爭了。

「我們必須想出怎麼用低得多的成本搶這些案子,」他說到國家安全類的發射合約。託比也承認他的公司向政府收的發射費用大約比SpaceX價格貴三倍。幾天後他就離開了聯合發射聯盟,但其實託比只是說出業界大家已經知道的事。僅僅成立十多年,SpaceX就裂解了全球發射產業。

最後或許也是最重要的,SpaceX確立了壓低上太空成本的新太空精神。它向各民營公司與民間資本證明,與政府合作可以在太空做些很棒的事情。投資人目睹SpaceX以獵鷹1號和獵鷹9號火箭成功之後,企業家就比較容易吸引資金做各種太空創投。

「這幫助了整個產業,」彼得˙貝克(Peter Beck)說,他經營成功的「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公司從二○一七年以來在紐西蘭發射過十幾次小型的電子(Electron)火箭。「他們證明了民營公司可以成功地把貨物和衛星送上軌道。而且不只發射,也能建造太空船,他們證明了商業公司可以加入通常屬於政府的領域。」

從馬斯克初次開始認真想要上火星至今過了將近二十年。在二○二○年初的訪談中,他的心思飄回到進入太空業界的初心。他回想那個灰暗的雨天,與他朋友阿迪歐˙雷西在長島快速道路上開車,以及後來他查看NASA網站發現沒有新計劃的挫折感。他無法理解人類從阿波羅計劃以來爲何還困在低地球軌道。於是他作了個改變人生的決定,親自投入登陸火星的目標,這個承諾隨着時間越來越強烈。

「那已是十九年前了,我們還是沒上火星。」他說。

「差得遠了。」我回答。

「是啊,」他附和,「差得遠了。真他媽的令人生氣。」

就是這股熱情點燃伊隆˙馬斯克,驅使他鞭策他的團隊每天往前進。在他世界裡的決定全靠一個簡單的算計:這能不能讓人類快一點上火星?在他腦中沒什麼別的事情更重要。雖然我們還沒有接近火星,如今我們突飛猛進空前地接近了。馬斯克的第一步是壓低發射成本。他排除萬難做到了。現在他的公司,以馬斯克不斷的催促和二十年來累積的知識,正在建造星艦載具,準備有朝一日把移民送上火星。

SpaceX無可否認地從在艾爾塞貢多卑微地起步,還有在洛杉磯北方山丘嘗試發射的迫切感,已經走了很遠。那是一段魯莽荒唐的歲月,先是用光了液態氧,然後遭遇官僚作風,最後跑到瓜加林。但是從那裡起步的事情改變了世界。總有一天,或許SpaceX也會改變另一個世界——把火星從無生命的紅色星球轉變成生機盎然的綠色伊甸園。

(本文摘自《SpaceX升空記》/ 讀書共和國)

【內容簡介】

第一家回收火箭、送人上軌道、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民營航太企業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由企業家伊隆‧馬斯克創立於2002年,不到四年就發射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享有奇蹟的十年。創立20年後的今天,它已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低軌道商用衛星羣「星鏈」,開創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2020年成爲第一家送人上軌道的民營航太公司。太空競賽半世紀後,SpaceX帶領的民營公司與NASA並肩作戰,持續向太空推進,奠定我們探索其他星球的基礎。

從岌岌可危的新創公司到世界頂尖的火箭巨擘

但在成爲航太產業最有力的巨頭前,SpaceX是家搖搖欲墜的新創公司,極力在資金燒光前研發出可用的火箭。工程挑戰艱鉅;許多民營公司都在類似嘗試中失敗。即使SpaceX成功,還得與波音及洛克希德馬丁等大企業競爭政府合約,對手有幾萬名員工和每年幾百億美元收入。而SpaceX員工不到兩百人,營收只有相對微薄的一億美元。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權威內幕,訪談數十名SpaceX關鍵人物

作者追蹤報導SpaceX十餘年,對公司內部運作享有獨家接觸經驗,訪談數十位離職與現任工程師、設計師、技工及高階主管,包括馬斯克本人,呈現身處科學先鋒的心碎、幽默和人性,揭示馬斯克創立SpaceX的終極目標:以低成本太空運輸達成移民火星的夢想,以及推動未來太空旅行的大膽願景。

【作者簡介】

艾瑞克˙伯格(Eric Berger)

Ars Technica科技新聞網站資深太空編輯,報導從新太空產業SpaceX到美國航太總署NASA政策等太空新聞。擁有德州大學天文學學士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曾在《休士頓紀事報》任職17年,並在2008年以艾克颶風報導而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身爲認證的氣象學家,艾瑞克也創立氣象預報網站Space City Weather。現居德州休士頓。

【譯者簡介】

李建興

臺灣台南市人,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歷任漫畫、電玩雜誌、情色雜誌與科普、旅遊叢書編輯,路透社網路新聞編譯,現爲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把妹達人》系列、《威爾史密斯回憶錄》、丹布朗的《起源》、《地獄》、《失落的符號》等數十冊。

《SpaceX升空記》/ 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