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推開教育變革新大門

數字賦能教育教學,讓優質課堂“時空”交疊處處可見、優質課程跨越山海時時可及、優質資源彌合數字鴻溝人人可學。

銀川市金鳳區第四十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近年來,學校圍繞教、學、研、評4個環節,利用數據實施精準教學、精準診斷、精準評價和精準反饋。

“在教與學中,引入智慧作業數字技術手段,解決農村孩子課前預習和課後作業達成度不高的問題。”8月22日,金鳳區第四十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鄧曉娟表示,這種轉變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更有助於實現個性化、精準化教學。

近年來,寧夏以教育數字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着力夯實數字底座,打通數字動脈,開拓全新賽道,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構建“雲貫五級、網通南北、端聯末梢”的數字教育支撐體系,讓每一名師生都能便捷公平地享有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因此,教育數字化的“寧夏經驗”多次亮相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等重要會議,成爲寧夏教育遞向全世界的一張“金色名片”。一組數據見證了寧夏教育數字化的蓬勃之勢——

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學校200M互聯網接入、班級數字教學終端配備、在線互動教室和數字校園建設以及城市學校教學、辦公場所“5G+WiFi”無線網絡全覆蓋;率先在全國以省爲單位建成智慧教育平臺,率先實現省級平臺與國家平臺的雙向互通,打造智慧教育平臺3.0,形成國家、自治區、市、縣(區)、學校五級貫通的服務體系,實現智慧服務“一觸即達”。

目前,寧夏平臺註冊用戶超過277萬,人均訪問量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國家平臺寧夏中小學教師百人瀏覽量全國第一、學生排名第三。在國家基礎教育“部級精品課”評選中,寧夏精品課入選數量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地區第一。

數字技術的疊加、倍增、溢出效應充分顯現,“在家門口上一所好學校”不再是寧夏人遙不可及的夢想。

隨着數字化變革的浪潮席捲寧夏山川,變革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領域迸發,闊步前行,勇立潮頭。

銀川市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以數字化爲抓手,建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推進跨校區精準化教研,實現數字化賦能集團校共同發展,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寧夏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固原職業技術學校等構建虛擬與現實融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智能化實訓教學空間,推進融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寧夏大學顧欣教授將農業微生物學課程搬到網上,讓全國師生都能隨時隨地隨需進行學習,在線學習者超過430萬人次,被教育部作爲典型案例,在2024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向全世界推介。

“教育數字化應用模式創新的突破性進展,不僅體現在助學有亮點、助教有成效,還體現在助管有提升、助研有創新。”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李永濤說。

隆德縣、中衛市沙坡頭區等縣(區)利用“三個課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緩解了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

石嘴山市實驗幼兒園利用數字化助力家校共育,增強了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吳忠市利通區、紅寺堡區利用智慧教研中心,推進教師組團結對教研,開展跨校集體備課、可視化課堂分析、交互式教學研討,有效突破了縣(區)教研員數量少、力量薄弱的瓶頸問題,提升了教研工作質效。

寧夏理工學院聯合國內高校開展的“AI+慕課西部行”系列活動,探索構建了跨校共研、共建、共創的智慧教科研新形態。

寧夏建成自治區教育政務服務網上辦事大廳,與公安、人社等部門共享數據信息,實現43個教育服務事項“線上辦、掌上辦、馬上辦”,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

寧夏以數字化引領教育變革新風向,爲教育強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教育部2023年發佈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22)》顯示,寧夏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排名分別位居全國第5和第3。總體看,寧夏在教育數字化環境構建、資源供給、教學應用等多個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數字化,正在加速推開寧夏教育變革的新大門,未來可期。(記者 高 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