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推動要素分配體系新變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當前,以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的各領域數字轉型正當其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培養起來的數字化生產生活方式漸成常態。新轉型與新趨勢,正推動要素分配體系變革

數據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融合共創價值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平臺的發展,使得數據的產生、收集、整理、交易與應用更爲便捷,依託數字技術和平臺創新,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漸成時代主旋律,“數據”成爲重要生產要素,且與其他要素融合創新,共創價值。

多邊數字平臺使得要素組合參與分配更爲普遍。當前,以多邊參與的數字平臺爲代表的新業態模式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變革了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要素分配模式。越來越多的新型勞動者組合性地提供“勞動力+”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並藉助數字技術和平臺模式獲得相應報酬。如網約車司機、騎手直播網紅創客等,組合投入勞動力(技能、專業知識)和輕資產(貨車、電動自行車、播放設備、小型設備)兩類生產要素,藉助數字平臺機制獲得兩類要素的組合報酬。部分平臺用戶如共享單車消費者,也組合投入勞動力(自助掃碼騎車)和行爲數據,獲得廉價便利的出行服務。作爲數字平臺方,則可以獲得資本、管理和數據等要素的組合回報。

數字化轉型適應了多元要素參與分配的複雜機制。數字化轉型下,生產要素的多元化與組合性增加了其參與分配的複雜程度,數字技術爲這一複雜機制的實現提供支撐。首先,數字技術利於創造價值。依託數字技術,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有效融合,基於此的平臺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也更加豐富和高效,這爲多元要素參與分配提供了價值基礎。其次,數字技術利於各類生產要素投入與產出的科學量化。平臺軟件、數據庫、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能夠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存儲與統計、關聯與分析、存證與不可篡改,科學界定生產合作中不同要素的產權歸屬,合理計算生產要素投入與產出的關聯度。如騎手績效取決於其訂單完成情況和用戶評價,音樂平臺的創作者通過下載次數了解自己的報酬依據;藉助釘釘等數字平臺的跟單數字化,商家可以合理量化銷售員的投入與產出;數據生成方和擁有者的個人或單位,也可根據其數據要素在價值鏈中的作用獲取相應份額的回報。可以說,數字技術有效支撐了“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再有,數字技術通過交叉延時付費實現多邊合作,適應多元生產要素複雜合作的分配機制。如搜索引擎的用戶一般不付費,平臺的收費來源於商家廣告,商家則從用戶數據獲利;亞馬遜、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資本方一般在數年後才從平臺的規模用戶和海量數據中獲取壟斷性高額利潤。

健全多元要素分配體系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需要充分理解新時代社會主義分配體系的組合性和多元性特徵,從而構建科學有效的多元生產要素分配體系。

首先,從觀念上正視數字時代新型生產要素的重要性。當前,融合其他生產要素的數據,正在成爲企業、區域乃至國家競爭的關鍵要素。未來應進一步重視數據要素的產權保護、產權分割和產權收益,以便與其他要素自由組合賦能創新活力。

其次,採用審慎包容敏捷的產業治理機制保障多元要素組合參與分配。數字賦能的平臺模式下,投入多元要素的新型勞動者成爲突出的價值創造主體,其報酬的本質是所投入要素的價值回報。一方面鼓勵各類新模式新平臺創新發展,保障新型勞動者所投入各類要素的相應權益,激發其投入多元生產要素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規避部分新型勞動者通過合謀或者隱蔽性技術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現象,不因消費者權益受損而輕易否定新業態發展,而是應完善法規細則以規避風險。

再次,發展數字技術、完善治理規則助力多元要素的產權界定。一是促進數據要素的產權明晰,構建平臺信用體系、建立數據集羣中心、開發分類密匙,結合立法與治理規則的制定,促進數據能夠在安全和產權明晰的前提下開放使用。二是充分運用區塊鏈技術界定與保護多元要素的產權,如可重點突破高性能、安全隱私、高可拓展性的聯盟鏈核心技術,大力發展國產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平臺。

最後,爲多元新型要素交叉和延時參與分配提供保障機制。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可藉助資本等生產要素,創新多邊交叉合作機制,保障知識、技術和數據的價值回報。一是可通過風險投資、商業銀行信貸服務、平臺服務費優惠等方式,讓平臺和新型勞動者能在創新早期免受現金流緊缺的困擾,獲得創新保障;二是創新生產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機制,讓各類創新者低投入、易創新;三是完善靈活就業羣體的權益保障,釋放更多可攜多元要素組合的個體加入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大潮中。

洪志生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周麗羣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