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應用加速落“實”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如何?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的趨勢怎樣?又將如何與實體經濟融合?4月28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球數字化應用創新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計算機能思考嗎?”自英國數學家圖靈於1950年在一篇著名的論文中提出“人工智能(AI)”概念以來,人類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究從未停止。
作爲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領域如今已進入發展加速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指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處於調整期,信息化向數字化的演進期,網絡技術創新的涌現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無論是光纖通信、移動通信、衛星通訊、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變革時期。人工智能進入了向通用式人工智能發展的過渡期,還會有云網融合、算網融合,現在也剛剛起步。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交匯。
具體來看,以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入演進。京東集團副總裁何曉冬在演講中談到,從今年開始,大模型進一步走到多模型時代,不再侷限語言,而是語言生成圖片,甚至語言生成視頻。其中一個代表是今年初的Sora,只要通過一個文字描述就可以生成長達一分鐘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大模型時代從語言大模型走向多模態大模型,跨越了語言和視覺的門檻。
與以往相比,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正在顯著提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
而人工智能領域也正在開啓新一輪的科技競賽。《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創新應用白皮書(2023年)》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國擁有10億參數規模以上大模型的廠商及高校院所共計254家,分佈於20多個省市/地區。
在參與論壇的專家學者眼中,人工智能不應侷限於對話、寫文章、做視頻,而應該通過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爲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何曉冬表示,未來大模型會從虛擬的數字世界走向實體世界,走向現實世界,裝載在機器人等一系列移動機器上,真正走向具身智能,使得機器在現實生活中也具有高強度或者通用的智能能力,真正做到現實世界的通用智能。
談及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中數聯盟輪值理事長、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姜帆表示,對於企業而言,要深刻認識這一輪數字化浪潮對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企業要抓住這個機會窗口大膽探索、日益進取,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姜帆同時表示,中關村數字經濟產業聯盟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開展企業數字化應用創新領域的研究和推動工作。
對於企業而言,人工智能要如何落到實處?鄔賀銓認爲,大模型落地要經過很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把大模型上雲,通過上雲,使很多中小企業只要能上雲,就可以使用大模型。另外,還需要把人工智能的能力下沉到終端上,才能夠更好地應用。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