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突然胸痛 恐是「它」抽筋 醫:嚴重會致命

睡覺或休息時突然胸悶、胸痛,小心可能是「心血管痙攣」。( 示意圖/ Shutterstock )

突然胸悶、胸痛,胸口如大石頭壓住,許多人會擔心是不是心肌梗塞;但這樣的症狀卻常發生在休息或睡覺,而不是走路或運動時,小心可能是「心血管痙攣」。醫師提醒,雖然心血管痙攣多半是良性,嚴重還是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而且發生年紀相對年輕,時間久了,也可能發展成真正的心血管阻塞。

27歲遊小姐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時常在睡覺時感到胸悶、心悸、甚至半夜被痛醒、夜不成眠,但白天活動都很正常。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緩解了,終於能夠一夜好眠。

秋冬天涼、早晚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尤其心肌梗塞讓人聞之喪膽。心肌梗塞其實是心肌缺氧所引起,往往發生在運動或活動時因血管狹窄、阻塞,血液供給不及而造成供給缺氧。但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沒有在運動,心血管卻突然痙攣、收縮、狹窄,導致心肌缺氧,嚴重也可能引發心肌梗塞。

●心血管痙攣持續 可能引發心肌梗塞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說明,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是指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全部或部分狹窄,導致突發性心肌缺氧,若沒有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嚴重會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甚至昏厥、心衰竭及猝死。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趙庭興教授進一步說明,傳統的心臟冠狀動脈疾病大多是動脈硬化或血栓而造成血管狹窄、阻塞,引起心肌缺氧及後續一連串症狀。

心血管痙攣,尤其是冠狀動脈痙攣,則是血管的平滑肌異常收縮,導致血管突然變狹窄,血流受影響而出現症狀,但平滑肌放鬆、痙攣改善,血流暢通了,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所以,一個是靜態的固定病竈(動脈硬化或血栓),一個是動態病竈(心血管痙攣)。

●區分心血管痙攣 留意3現象

有一些方法可以簡單區辨心血管痙攣和一般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包括髮生的時間點、心跳血壓及心律不整的形式:

1. 通常發生在夜晚、清晨休息:心血管痙攣好發時間點爲休息時,尤其是夜間或清晨睡眠期間,這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最明顯的差異之一。趙庭興解釋,血管內皮功能不佳時,容易受副交感神經刺激而不當收縮,通常人們在休息或夜晚清晨時副交感神經作用比較強烈,因此這時候也較易發生心血管痙攣。

2. 心跳偏慢、血壓偏低:洪明佑指出,不同於心血管阻塞造成的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原因是心血管痙攣常發生在夜間、清晨,此時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以副交感神經作用爲主,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也會變得比較慢、血壓偏低。

3.  較常引起心跳偏慢的心律不整:由於心肌缺氧,一般心血管阻塞和心血管痙攣發作時都有可能伴隨出現心律不整,心血管痙攣又以慢的心律不整較常見,和它的發生時間在夜間、副交感神經作用較強有關;但嚴重的心血管痙攣若引發心肌梗塞,還是有可能出現心跳較快的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的風險。

●程度輕微靠藥物緩解 嚴重仍需手術治療

如果懷疑病人是心血管痙攣,可以做心電圖檢查,觀察心律變化;但因爲心血管痙攣發作時間難以捉摸,若要更精確診斷,則要進行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讓血管收縮,再給予藥物觀察血管是否又放鬆,就能判定是不是冠狀動脈痙攣。

洪明佑表示,目前心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爲藥物控制,常以口服鈣離子拮抗劑或口含硝化甘油做及時治療,透過抑制心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達到緩解心血管痙攣的作用。

雖然很少數會需要開刀治療,但趙庭興說,如果是頑固性的痙攣,不只一次引發心肌梗塞、需要急救,就可以考慮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讓血液流經其他血管,避開主幹,以防痙孿如不定時炸彈、可能要命的風險。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