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城市羣10年人口變遷:浙江對江蘇增量優勢擴至405萬 6座大灣區城市均增百萬
隨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佈,一份更真實、清晰、完整的中國人口分佈版圖浮現。
我國已邁入城市羣時代,考察人口流向及空間結構特徵,對透視區域發展潛力意義重大。21世紀經濟研究院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這四大城市羣進行了研究,重點分析2010-2020年這10年間,四大城市羣內部人口流動的新特徵、新趨勢、新模式。
我們發現,京津冀人口增長明顯放緩,並且其中天津人口增量低於廊坊、石家莊。長三角地區人口競爭激烈,安徽實現了對人口流出勢頭的逆轉,過去10年間人口增加了152.7萬;浙江保持了對江蘇的人口增量領先,並且優勢擴大,背後關鍵在於核心大都市的動力差異,即杭州、寧波人口集聚力超過了南京、蘇州。作爲全國人口增速最快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中誕生了3座千萬級人口城市,同時過去10年共6個城市人口增量超過100萬,而未來隨着內部都市圈的建設,該區域人口承載力有望再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口增長勢頭亦較足,但人口數據的大幅拉高對兩市人均GDP也構成了挑戰,未來需藉助人口優勢謀劃更快更好發展。
京津冀:天津人口增量不敵廊坊和石家莊
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10年間,京津冀人口增長明顯放緩。
2010-2020年,京津冀人口年均分別增長1.1%、0.69%和0.38%,相比上一個十年,三地人口增長率分別下降了2.7個百分點、1.91個百分點和0.37個百分點。
從北京看,人口增長放緩與其疏解非首都功能、嚴控中心城區人口增長密切相關。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爲2189.3萬人,相比2010年增加了228.1萬人,規模並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近10年減少了44.3萬人,但整體規模依然較大,達到1490.7萬人,佔北京全市常住人口比重接近七成,顯示勞動力資源總體仍然豐富。
河北人口總量僅次於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和四川,位居全國第六,但近10年人口增長勢頭卻較弱,年均增速低於全國水平(0.53%)。同期,河北人口占全國比重也從5.36%降至5.28%。
從河北流動人口來源看,跨省流入人口爲315.5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爲1217.8萬人,即流動人口仍以省內流動爲主。這意味着河北對外人口吸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口增長放緩。
具體到城市層面,過去10年河北共9個城市人口增加。其中,廊坊增量位居第一、石家莊位居第二,兩城的人口增量均突破百萬,分別增加110.5萬人和109.3萬人。保定(不含定州、雄安新區)、邯鄲則位列第三、第四,分別增加26.8萬人和23.9萬人,與前兩名的增量差距懸殊。
廊坊奪冠與其區位優勢密不可分。廊坊地處京津雄“黃金三角”內,北三縣(香河、大廠、燕郊)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緣相接,南三縣(霸州、文安、大城)與雄安新區水土相連。近年,廊坊不斷加速北三縣與北京市通州區協同發展,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機遇,推動北三縣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致力於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腹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值得關注的是,天津過去10年間的人口增量不敵廊坊和石家莊。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天津市常住人口爲1386.60萬人,10年間僅增加了92.78萬人。另需指出的是,天津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該市常住人口爲1561.83萬人,與七普數據相比缺口高達175.8萬。
從“千萬人口俱樂部”城市來看,天津排名下降,2019年天津人口排名尚在廣深之前,但如今已被遠遠超過。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天津的人口問題背後是經濟問題,核心在於產業結構與人才訴求錯配。按照“人隨產業走”的邏輯,產業有活力,人口增長才會有動力。但與同類城市相比,天津的薪資待遇優勢並不明顯,並且天津的服務業發展也相對滯後。唯有儘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港口城市發展活力,天津才能承擔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功能。
長三角:浙江“雙星”跑贏江蘇“雙核”
長三角另有一番景象。2010-2020年,該地區三省一市中,浙江人口增幅遙遙領先,10年間常住人口共增加1014.1萬人;安徽則成功“翻盤”,2000-2010年人口減少35.9萬人,但2010-2020年增長152.7萬人,一舉扭轉了人口流出勢頭,顯示人口吸引力顯著提升;受人口規模控制的影響,上海過去10年人口僅增加185.2萬人,相比2000-2010年間628.1萬人的增量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2010-2020年江蘇人口共增加了608.7萬人,若單從自身來看,江蘇“發揮穩定”,但若結合五普和六普數據對比來看,浙江與江蘇之間的人口增長規模差距正在擴大。
數據顯示,1990-2000年的10年間,浙江人口增長規模不如江蘇,但在2000-2010年間浙江實現對江蘇的反超,人口增量超過江蘇約338萬人。2010-2020年間,浙江持續領先,並將對江蘇的人口增量優勢擴大至405萬。這也直觀反映出,浙江的人口吸引力越來越強。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江蘇主要受制於其核心大都市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2010-2020年間,長三角人口增長前十的城市依次爲杭州、蘇州、合肥、上海、寧波、金華、南京、無錫、嘉興和常州。浙江與江蘇各有四座城市入圍,但其中浙江城市的排名卻領先於江蘇:杭州、寧波雙雙進入前五強,兩市共增加503萬人,但南京和蘇州共僅增加360萬人。
一定程度上,浙江與江蘇是在覈心大都市人口集聚力上拉開了差距。過去10年,我國區域發展逐步轉換爲以核心大都市圈帶動城市羣發展的模式,核心大都市的培育發展成爲重中之重,這也是多地力推強省會戰略的重要原因,近年江蘇也強調要支持南京做大做強、提高首位度。
不過,南京也有其尷尬處境。位於強市林立的長三角地區,南京東面有無錫、常州等城市“分流”;西面與安徽接壤,與馬鞍山、滁州等形成跨省都市圈,隨着合肥製造業崛起,安徽不少外出務工人員、技術人員迴流至合肥。過去10年,合肥人口增量已超過南京。從南京內部看,隨着大量化工企業遷走,新興產業尚在發展之中,目前產業結構也處於轉型階段。
對蘇州而言,工業不斷集聚發展,也帶來大量人口流入,2010-2020年人口增長近229萬,居長三角第二位。不過,作爲非省會城市,蘇州醫療、科教等公共服務遜於杭州、南京,這一短板也制約了人口吸引力。據華頓經濟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蘇州軟經濟(綜合文化、環境、科教、衛生四方面)排名全國第15位,遠低於“硬經濟”全國第4位的表現。
上海人才外溢,蘇州與杭州皆是目標城市,但近三年杭州大學生的流入規模明顯超過蘇州。另值得關注的是,從每十萬人中擁有的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這一指標來看,杭州也遠超蘇州,七普數據顯示杭州爲29317人、蘇州爲22514人。
這與蘇州在工業經濟、縣域經濟拉動發展下,城市綜合功能、空間佈局與杭州等核心大都市不同有關。雖然作爲江蘇經濟和人口首位城市,但蘇州並不容易發揮核心大都市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坐擁三大千萬人口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則正成爲全國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2020年,大灣區內地9市總人口達7801.43萬人,過去10年間增長了39.02%,遠高於全國平均5.38%的人口增速。9市中,廣州、深圳和東莞常住人口總量均破千萬,2020年分別爲1867.66萬人、1756.01萬人和1046.66萬人。
與2010年對比,9市中有6市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0萬人,分別爲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和中山,合計帶來了2040.63萬人口增量,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量的94%。
對其人口增長迅猛的原因,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除了人口年齡結構年輕疊加實施“全面兩孩”生育政策的作用外,經濟活躍亦吸納了大量跨省流動人口。從廣東全省情況來看,2020年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達到2962.21萬人,過去10年間年均增長3.26%,分別比同期該省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了1.84個和1.35個百分點。此外,外省流入人口占廣東常住人口的比重也從2010年的20.61%上升到2020年的23.51%。
不僅如此,省內人口集聚趨勢也進一步凸顯。2020年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占廣東全省常住人口總量的61.91%,比2010年提高8.04個百分點。近10年,隨着廣東推進城市羣和都市圈建設,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集聚性增強,也強化了人口集聚趨勢。
廣州、深圳無疑“引力”最強,近5年平均人口淨增量均超過50萬。近10年間,廣州人口從1270.01萬升至1867.66萬,增長超過47%;深圳也從1042.35萬升至1756.01萬,增長超68%。
不過,廣州、深圳人口在不斷集聚的同時,也存在向外擴散現象,這也爲兩大都市圈內其餘城市創造了人口動能。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爲例,2010年首條跨市地鐵廣佛線開通,目前日均客流已達54萬人次,廣佛跨城日出行量超過163萬人次。不僅如此,廣州、佛山兩市已規劃未來將建設30條軌道交通通道,進一步推動“全域同城化”發展進入新階段。
近日舉行的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席會議還透露,兩地將探索建立統一的規劃委員會,實現規劃統一編制、統一實施,探索推進土地、人口等統一管理。根據2020年的數據,廣佛兩市GDP合計約3.5萬億、人口超過2300萬人,已非常接近上海的人口規模。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將產生更大人口吸引力,特別是內部都市圈建設將推動人口管理模式進化完善,類似廣佛這樣的“超級城市”將有效提升人口承載能力。但龐大的人口增量也將對公共資源帶來挑戰,外來人口的養老、醫療等問題日趨突出,未來如何有效解決流動人口享有居住地義務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仍是重要命題。
成渝雙城:人口大幅增長但人均GDP下降
今年2月份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在國家重大規劃文件表述中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同一等級被提及,令其備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早在2016年就出臺,如今從“成渝城市羣”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與重慶的核心地位不斷凸顯、加快極化。
七普數據顯示,成都和重慶都出現了大幅人口增長。過去10年間,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9萬人,2020年達2093.78萬人。儘管這也得益於2016年簡陽市(縣級市)整體劃歸成都代管,但排除由此帶來的82.7萬常住人口之後,成都人口仍增長近500萬人。同時,成都人口占四川全省比例從2010年的18.8%升至2020年的25.02%,表明人口加速集聚;重慶過去10年間增加常住人口320.8萬,年均增長1.06%,比2000-2010年年均增速高了0.94個百分點。
曾經,川渝長期是人口流出地,但隨着重慶和成都加速製造業佈局發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局面逐漸扭轉,特別是依託良好生活氛圍成爲西南地區年輕人熱衷選擇就業的主要城市。
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重慶爲69.46%,雖然高出全國60.60%的平均值不少,但是與另外三大城市羣的主要城市相比,還有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四川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還比較低,僅爲56.73%,而成都作爲其中心城市也有望繼續享受城鎮化紅利。目前,成渝雙城仍處於集聚要素、做強自身的階段,隨後纔可能更多地對周邊城市發展產生帶動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重慶、成都人口總量均已進入全國城市前五,但相較2019年出現的人口數據大幅拉高,也意味着人均GDP下滑。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重慶人均GDP爲7.8萬、成都爲8.46萬元,均低於廣州、南京、杭州、濟南、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等東中部城市。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下一步成都、重慶如何用好人口優勢、提升發展質量,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