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弒神”之路

SpaceX賺錢了!

據媒體報道,Space X內部人士透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SpaceX的營業收入爲15億美元,總利潤達到5500萬美元,終於實現了小幅度的盈利。

由於沒有上市,公衆無法從官方途徑得知其財務狀況,但是媒體總歸有途徑打探到風向。這一數據得到了大幅度的傳播引用,SpaceX也並沒有跳出來反駁。

營收的快速增長是SpaceX扭虧爲盈的關鍵。據披露,2022年SpaceX營收翻倍至46億美元,帶動虧損大幅度收窄,從2021年的9.68億美元下降至5.59億美元,爲今年一季度扭虧奠定了基礎。

SpaceX正在大力投資"星艦"、星鏈等項目,斥巨資克服艱難的技術挑戰,導致該公司去年的總支出達到了52億美元,較2021年的33億美元大幅增長58%,但公司的估值倒是維持在高位,在最近的一輪員工股票出售中,該公司的估值約爲1500億美元。

可以相比較的是老牌軍火、航天供應商洛克希德公司市值1137億美元、波音公司市值1371億美元。

在SpaceX入局前,洛克希德、波音是美國航天最重要的供應商,其各持有50%股權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LaunchAlliance,簡稱ULA),成立於2006年,事實性壟斷了美國的政府、軍用載荷航天發射,一次發射報價1.5億美元起步,被業界和網友戲稱爲"黑店"。

然而就在SpaceX小幅盈利時,聯合發射聯盟卻被擺在貨架上即將出售,投資公司摩根士丹利和諮詢公司貝恩管理該項交易,正在尋找買家。

SpaceX已經不僅僅是馬斯克商業帝國的一塊"廣告招牌",也不僅僅是充滿理想主義的營銷,它完全改變了美國的航天發射市場,並搶走了歐空局、俄空局的商業發射訂單。

某種程度上,Space X是"弒神者"。

01、新神崛起

一位中國商業航天從業者告訴《最話》,"SpaceX很強悍一點是成本控制能力。在它之前,航天業界沒想過能以這種模式製造和發射火箭。"

他舉了個例子,此前火箭總裝環節採用的是高等級淨化車間,對空氣環境品質、空氣中的微粒數、溫溼度、振動、噪聲等有嚴格的要求,當時業界普遍認爲只有這種環境下,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但SpaceX的火箭製造車間卻非常簡陋,從公開視頻來看,獵鷹火箭總裝車間並非淨化車間,裡面各種設備、工具、用料雜亂擺放。星艦艦體的生產和拼裝甚至基本上室外進行,也就搭個棚子。

馬斯克將生產火箭的基礎設施壓到業界此前難以想象的簡陋。

這種極致的成本控制跟Space X的任務定位有一定關係,淨化車間的目的在於維護高附加值載荷的狀態。航天戰略研究專家張京男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說,"淨化車間的效果最主要的是維護通訊衛星,已經研製的星艦目的在於完成外太空來回、多次重複使用。它可能未來真的是要發射高附加值負載的星艦,可能還會用淨化車間去進行拼裝。"

除了"工棚"一樣的車間,一位資深市場分析人士認爲,馬斯克是用造工業品的思維來做航天,"Space X 能把製造成本降下來,是採取了流水線生產、貨架元器件、快速檢測等多方面改進。從根源上來說,是設計、製造理念的改變,採用成熟技術、簡化工藝、提升容錯率。"

批量製造工業品的做法,能大幅降低箭體的成本,此外,和特斯拉一樣,Space X 專注於垂直一體化,從模仿起步到自行設計製造關鍵元件,大大降低了成本。而聯合發射聯盟是傳統的"設計-採購-總裝"模式,成本上遠不能和自產率更高的Space X比。

但這還並不是Space X的必殺技。上述分析人士認爲,"採用民用的成熟技術,大幅降低成本,是可行的。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到,火箭本身的生產成本只是一部分,關鍵是可回收技術的成功應用。"

過去一年,SpaceX大幅調整了定價,獵鷹9號以及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起價將分別由6200萬美元和9000萬美元上調至6700萬美元和9700萬美元,上調幅度約8%;小型衛星"拼車發射"的價格也上調10%,200公斤以下有效載荷的發射起價由原來100萬美元上調至110萬美元,每增加一公斤收取的費用由原來的5000美元上調至5500美元。

彼時,馬斯克給出的理由是:"我們在原材料和物流方面都面臨巨大的通脹壓力。"

這一價格到底貴不貴呢?我們可以用聯合發射聯盟的報價做個比較。

聯合發射聯盟的兩款主力火箭,"宇宙神5"政府發射報價在1.5億~2億美元之間,重型德爾塔4單發報價更是高達3.8億~4.2億美元之間。

即使獵鷹火箭發射報價上漲了,也是比"宇宙神5"、重型德爾塔4的發射報價便宜一大截,所以政府的發射訂單也正加速流向Space X。

此外,由於俄烏衝突還在持續,能夠負擔得起太空發射需求的商業買家在近兩年忌憚於歐美封殺,因而不能選擇此前可以和SpaceX價格競爭的俄羅斯"聯盟號"火箭作爲替代選項,這讓馬斯克進一步坐穩了商業火箭領域的頭把交椅。

Space X正加速擴張,根據文件披露,2022年SpaceX的總支出約爲52億美元,此前一年爲33億美元。2022年,SpaceX在員工工資、材料和航天器折舊等一系列成本上花費了31億美元,高於2021年的16億美元。2022年研發費用爲13億美元,同比增長11%。此外,火箭建造發射需要開闊的場地,過去2年SpaceX在購買地產和設備上的開銷達到54億美元。

但Space X也在快速掙錢。7月,消息人士稱,SpaceX告訴部分投資者預計2023年該公司將實現約80億美元的營收,是2022年收入的兩倍。公司還向投資者保證,以不包括製造火箭和衛星相關費用的標準計算,預計今年將獲得約3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

02、舊神隕落

聯合發射聯盟目前在美國政府發射訂單市場上仍壓着Space X。畢竟,聯合發射聯盟本身就是美國政府主導下的產物。

雖然美國在航天領域一直佔據着技術優勢,但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德爾塔 II火箭火箭相繼出現重大事故,歐空局、俄空局趁機在世界商業發射市場異軍突起。

出於安全考慮,美國政府不可能把重要的衛星發射任務交給歐空局、俄空局代勞,並且爲了維護美國在航天發射領域的領導地位,於是在1994年發起了"改進型一次性運載火箭"計劃,扶植兩款能滿足軍方發射需求,並且在商業上具備競爭力的新型運載火箭,兩型火箭互爲備份,這就是"宇宙神5"、德爾塔4的由來。

爲了研發這兩款火箭,洛克希德和波音投入了鉅額資金,這筆投資單靠當時美國政府承諾的年均20次發射任務,不一定能收回成本,需要開拓商業發射市場。

如果說現在星鏈是低軌道衛星星座的明星,那麼當時銥星、全球星等第一代低軌星座就是它的原型。銥星系統原計劃發射66顆衛星,分別由中國長征、美國德爾塔、俄羅斯質子號火箭承攬發射。

但好景不長,由於費用高昂、體驗差、用戶稀少,2002年,銥星、全球星項目陸續破產,第一次低軌互聯網星座泡沫破滅,商業大單沒了。禍不單行的是,美國政府的訂單也數度拖延,部分發射任務甚至延期10多年。

爲了鉅額投入不被打水漂,洛克希德和波音以威脅退出市場爲籌碼要求美國政府"統購統銷"。最終2006年,在默許之下,洛克希德和波音把航天發射部門剝離重組爲聯合發射聯盟。

雖然並沒有明確的"行政特許經營",但事實上,在長達10多年時間裡,聯合發射聯盟在美國政府航天發射市場是"神一樣的存在",幾乎壟斷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發射訂單,這一方面算是對其歷史投資的"補償",另一方面也是兩者之間誰都離不開誰的利益同盟。

但長期的事實性壟斷,導致聯合發射聯盟不思進取,一直滿足於"改進型一次性運載火箭",成本降不下來,技術提不上去,其發射報價相對於同期俄、歐純商業發射報價可謂是"天價",但美國政府還不得不接受,並且每年還要支付其10億美元的"發射能力維持補貼"。

美國政府和軍方簡直是跪着送錢給聯合發射聯盟,更是使得它壓根就不想着開拓商業航天市場。

直至SpaceX的出現。事實上,在SpaceX崛起的過程中,馬斯克的眼光和毅力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奧巴馬政府時期NASA的有意扶持更爲關鍵。NASA有意打破聯合發射聯盟的壟斷,不僅通過簽訂大合同"變相"給予資金支援,獵鷹9號的技術更是手把手在輔導。

雖然SpaceX起步更晚,但經過多年投入自研出默林火箭發動機,而"宇宙神5"長期使用俄製RD-180火箭發動機。獵鷹9在2015年左右實現了可回收技術的成功,"宇宙神5"、"德爾塔4"還未掌握可回收技術。並且Space X正逐步掌握超多臺發動機並聯技術,獵鷹9號搭載9臺發動機,近地軌道運力23噸左右,到了重型獵鷹採用3箭體並聯,共27臺發動機,近地軌道運力55噸左右。星艦更是嘗試並聯33臺猛禽發動機。

雖然聯合發射聯盟拉來藍色起源的BE-4液氧甲烷發動機代替俄製RD-180發動機,研發了新火箭"火神",但在2020年8月的"國家安全發射"(NSSL)項目第二階段招標結果中,聯合發射聯盟還是失去了壟斷地位。這份總額高達50億美元的大訂單,分別由聯合發射聯盟和SpaceX瓜分,兩家公司分別佔60%、40%。

聯合發射聯盟還是佔了大頭,但不再能"吃獨食",並且雖然拿到了訂單,但原定2021年首飛的"火神"火箭在研發過程中事故頻發,服役進度一拖再拖。

這尊曾經獨佔美國政府和軍方發射訂單的"舊神"就此頗有無力迴天之勢,被精於利益的洛克希德、波音放棄也就不足爲奇了。

隨着曾經的壟斷者聯合發射聯盟隕落,挑戰者SpaceX晉升爲新的壟斷者。媒體引用美國太空軍官員的發言稱:"競爭對手目前無法推出任何產品,SpaceX成爲了事實上的壟斷者。"

潛臺詞是:如果說當年希望用SpaceX制衡聯合發射聯盟,那麼現在需要新的力量來制衡SpaceX了,以免這個"屠龍少年"變成新的"惡龍"。

但馬斯克對此似乎不以爲然,他在個人賬號表示:"國家和公司制定的目標太低了,缺乏野心是他們的不足之處。SpaceX的使命是讓生命實現多行星化。"

03、神話的誕生

馬斯克的野心確實很大。

50億美元的政府訂單雖然不小,但仍不足以支撐馬斯克的殖民火星的夢想。

畢竟隨着SpaceX的重點轉向星艦飛船,NASA所能夠給予的支持大幅度減少,NASA自身的預算也被削減。而雖然星艦飛船依然採用露天製造、廉價不鏽鋼箭體、"草臺"發射臺等諸多SpaceX常用的低成本方式,但整個星艦計劃的開支還是難以估量。

馬斯克曾公開表示,SpaceX今年將斥資約20億美元來推動星艦開發工作,並且不需要籌集資金來支持。但3月,SpaceX宣佈獲得來自沙特阿拉伯投資基金和阿布扎比投資公司的10億美元融資。當然,對SpaceX來說這是一筆"意外之財",中東基金的目標原本是特斯拉,只是和馬斯克談崩了才轉向SpaceX。

比起融資,更重要的是賺錢。

長期以來,歐洲航天局都在爭取和NASA"劃清界限",以保護衛星和伽利略系統的獨立性。然而,俄烏衝突和阿麗亞娜6號的難產使歐盟目前沒有任何可以稱得上一流的重型運載火箭。

據報道,歐洲航天局計劃將把四次發射任務外包給SpaceX,希望用獵鷹9號火箭發射伽利略衛星。此前,該系統只能根據安全規則從歐洲領土啓動。目前,方案計劃正在談判中,歐盟還要求SpaceX簽署一項安全協議。

靠給美國政府、軍方、歐空局發射衛星,雖然也能年收入數十億美元,但馬斯克並不滿足。

當年銥星系統曾夢想在太空與地面間建立通訊網絡,但因種種原因最後落得個破產下場,而"成本控制大師"馬斯克決心實現這個夢想。

得益於獵鷹的可重複使用,2022年,SpaceX共進行了61次火箭發射任務,共發射了1722顆星鏈衛星,發射成功率和火箭回收成功率均爲100%。馬斯克信心滿滿地宣稱,2023年SpaceX的目標是發射100次。

根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23年4-6月,全球發射次數總數爲44次,SpaceX完成22次,正好佔了一半;本季度全球發射衛星總數爲797顆,SpaceX以648顆的絕對優勢排名榜首。

今年8月,SpaceX連續發射了三顆星鏈衛星,加緊佔領太空航線和頻段。截至5月,星鏈服務在全球用戶數突破150萬客戶,預計在年底有望增長到200萬。以此推算,業務營收將達30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更是樂觀地認爲,到2025年,SpaceX的服務用戶將超4000萬,年收入高達300億美元。

當年銥星系統沒能實現的商業成就,星鏈系統正在實現,它帶來的收入能逐漸支撐起馬斯克的星艦計劃。

4月星艦飛船第一次發射以失敗告終,首飛失敗後,SpaceX對火箭和地面設施進行了大量的改進和測試工作,技術狀態變化累計超過千項。重點改進包括鋼板洪水冷卻系統、熱級間分離系統、飛行終止系統,並已進行了相關測試。馬斯克稱,他對下一次發射成功更有信心,他認爲成功進入軌道的可能性可以達到60%。

目前,SpaceX正在等待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升空許可,有望在年內開展第二次試飛。

獵鷹火箭運輸成本已降低到1400美元/公斤。按照設想,有效載荷高達150噸的"星艦"將使這一數字進一步大幅下降。

前述資深市場分析人士介紹說,"在商業上,星艦具有可行性。星艦近地軌道運力150噸左右,比歷史上最大的土星五號運力(大約120噸)還要大。而且,它要實現可回收,發射成本大幅降低,無論是運物資到太空、太空旅行、還是登月,甚至登陸火星等,都具有商業可能性。"

這可能是個千億級的市場,也可能是不僅僅能用錢來衡量的鉅變。

SpaceX雖然不是第一個嚷嚷"太空夢"的私人企業,但確實是它帶動了全球航天產業真正走向了私營商業化,其實現季度盈利所帶來的積極信號,對全球商業航天都起到了刺激作用。

一場由Space X挑起的太空競賽可能纔剛剛拉開大幕。

前述中國商業航天從業者告訴《最話》,"我們距離它(Space X)還很遙遠,只有努力追趕,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