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民族主義的真諦
(圖/Microsoft Copilot AI生成)
二十年來因民族矛盾而產生的衝突並沒有絲毫緩解的跡象,反而越演越烈,在臺灣社會內,由於閩南族羣居於絕對多數,獨派政黨持續借由煽動該族羣的自保意識在選舉中得利,反而外省族羣會接受「族羣不分彼此」這種論點。有相當比例的閩南人常會因民粹的理由而投票給其支持的候選人,最終前面的說法反而只有帶來外省族羣瀕臨土崩瓦解的結果,這對於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實屬不利。
孫中山先生曾說:「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這個原因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爲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基於這個主張,有人說:「不要再區隔成什麼本省人或外省人,甚至還將漢人分成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大家其實都只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這種看法雖然沒有大誤,但立論還不是很精確。如果臺灣的選民只有極低比例的高知識素養者會把孫文民族主義聽進去心底,絕大多數人則在投票時還是基於「人不親土親」的角度,不管國族理念,只支持自己在鄉里從小看到大的人,這類政治人物顯然還是持續靠着家族主義與宗族主義在獲利。
民族主義有很多種,孫文民族主義其實是種最中道的民族主義。孫文民族主義有取消「民族」的意思嗎?不僅沒有,而且孫中山先生還主張要建構出一個「大中華民族」,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說:「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爲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爲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再看民國十二年(1923)1月1日他在〈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說:「故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爲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爲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顯見孫中山先生的初衷在基於壯大中華民國,只有想「團結國內各民族」來完成中華民族。
如果生活在臺灣社會,凡屬「中華民族」的各族羣成員都應該對傳承與闡發中華文化有着責任意識,爲什麼我們在臺灣社會不只看見有閩南人的寺廟文化或客家人的宗祠文化,更有着豐富的原住民部落文化與新住民各國文化,唯獨不常看見外省人的眷村文化在獲得支持與傳播呢?因爲外省人自己會覺得這有「政治不正確」的疑慮。因此,我們需要恢復外省族羣意識,尤其該意識到「我首先是個頂天立地的外省人,接着才能做個堂堂正正的臺灣人」,只有這種意識被鞏固,接着才能開始來談臺灣社會境內五大族羣如何獲得團結。
當外省人做爲臺灣社會的族羣獲得確立,外省人只有尋覓並結合願意平等待我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與新住民,大家攜手奮鬥,才能挽救中華民國於危亡,最終讓個人獲得真正的自由,這就是孫文民族主義的真諦。(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