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歲創業 3年就搶下1/3烘碗機市佔

圖文/鏡週刊提起辛苦打拚一輩子的事業,向來不愛受訪的董事長侯振寬特地寫了滿滿一張筆記提醒自己重點,「做了20幾年,以前的事慢慢忘了。只記得創業後,自制的懸掛式烘碗機第1個月賣87臺,扣掉成本賺37萬元,這永遠記得。」

不愛念書的侯振寬國小畢業就到瓦斯爐具行當學徒,退伍後在理想、豪山等廚具公司擔任維修部主管,「那時覺得人生過這樣,太平凡了,就想創業。」30多歲時,他頂下天母一間歐化廚具店,白天上班,晚上開店

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侯振寬進口日本一臺要價2萬元的懸掛式烘碗機,價格桌上型烘碗機的6倍,但1個月可以賣出5、6臺,他自行拆解,發現日本烘碗機的製造成本只要4000元,至少有5成的利潤空間

觀察到廚衛3機已是市場主流,烘碗機的需求才剛興起,侯振寬說:「廚衛3機當時是紅海市場,烘碗機沒人做。」他統計那時全臺廚具店約3000多家,「1個月只要賣100臺就能賺錢!」

自認優點心臟比別人大顆,1994年,侯振寬破釜沉舟關掉歐化廚具店,不給自己退路,找三個股東合夥投入2000萬元,研發懸掛式烘碗機,2年沒有收入,當時他已40歲,「我老婆問過我,投入那麼多錢,失敗怎麼辦?但我沒想過失敗。」

烘碗機研發了1年多,第一批500臺,外殼卻有瑕疵,侯振寬全數打掉不賣,「第一印象很重要,就算賣掉,大家會對你的東西打折扣。」損失千萬元,2位股東因而退股,但侯振寬不放棄,向親友借款繼續生產第2批,終於改良出臺灣自制的首臺懸掛式烘碗機。

1996年,侯振寬成立專做烘碗機的喜特麗,以不鏽鋼打造機內空間,容量也比日本製造的大15%,機體下方還增加照明燈和抹布杆,價錢卻只有日貨的一半,櫻花林內、豪山等廚具大廠都找喜特麗代工,因此搶下烘碗機三分之一的代工市場。

侯振寬在北、中、南設立維修站規定維修案件在24小時結案回報,建立品牌的好口碑。1997年房市疲軟,當同業紛紛退出烘碗機代工市場,喜特麗正好接手,拿下7成市佔,1個月最多能賣到7000、8000臺。

1998年,豪山、櫻花決定自制烘碗機,面對大客戶陸續抽單,侯振寬在隔年投入800萬元切入3機研發,陸續推出歐化檯面式瓦斯爐、排油煙機熱水器,以烘碗機人氣帶動3機產品銷售;2003年房市景氣開始復甦,大量建案帶起歐式廚具需求,拉擡3機銷售量,從1年幾千臺提升到目前4萬臺左右,其中建商銷售量佔總體業績12%,經銷零售則爲88%。

更多鏡週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