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那麼愛笑,爲什麼還會得抑鬱症?”
5日晚,歌手李玟的家人通過社交媒體宣佈,李玟於7月2日在家中輕生,送院後一直昏迷,最終於7月5日離世。家人表示,李玟於數年前患上抑鬱症,與病魔經過了長時間鬥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
李玟離世的消息令不少網友痛心,也有人感到震驚。在大衆印象中,李玟總是呈現出陽光、樂觀的形象,有網友疑惑:爲什麼看起來陽光開朗的人,也會得抑鬱症?這其實是很多人對抑鬱症的誤解。
愛笑的人就不會得抑鬱症嗎?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心理疾病,主要特徵爲持續情緒低落、對平時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自我評價低、有消極言行等。
大部分的人對抑鬱症存在刻板印象,覺得患者都是悶悶不樂、對生活毫無興趣的人,陽光、愛笑的人不會得抑鬱症。實際上,抑鬱症有其診斷標準,也有自己的發生、發展規律,並不是每個抑鬱的人都會展現出悲觀的狀態,不能簡單以人表現出來的個性判斷。
部分抑鬱症患者患有“微笑抑鬱症”。這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指帶有抑鬱情緒的人把抑鬱的一面掩飾起來,戴着微笑的面具,讓人以爲自己生活愉快,導致抑鬱症狀很難被發現。這類患者難以及時得到外界幫助,進而更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如何識別抑鬱症?
抑鬱症產生的最關鍵原因是動力缺乏和快感缺失,就像列車失去了燃料和動力裝置,導致患者無法維繫原來的生活狀態。嚴重時,患者生活陷入停滯,不僅維持不了高級的社交工作能力,基礎的生理狀態如飲食和睡眠也出現問題,甚至產生精神類症狀,想要自殺。
抑鬱症的症狀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個體差異很大,但是大致可以歸爲以下幾類。
心境低落:這是最核心的症狀,主要表現爲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和心態悲觀,程度輕重不等。輕度患者會悶悶不樂、缺乏愉快感、興趣缺失,重度患者會感到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思維障礙:患者常感覺思維變慢、腦子變空,反應慢、記不住事情。思維內容多悲觀消極,嚴重時患者甚至出現妄想等精神類症狀,比如因軀體不適而懷疑自己患有重病,也可能會出現關係妄想、貧窮妄想、被害妄想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幻覺,常爲聽幻覺。
意志活動減退:表現爲沒有意願和動力做事。比如生活懶散,不願社交,長時間獨處,嚴重時不顧個人衛生,甚至不語、不動、不食。
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爲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或學習費力,總是回憶過去不開心的事情,或者總是想些悲觀的事。
軀體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疼痛(身體任何部位)、性慾減退、陽痿、閉經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
抑鬱症可以治療嗎?
專家指出,作爲一種疾病,抑鬱症並非“不治之症”。通過尋求專業的幫助,大多數患者可以被治癒。
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樣,抑鬱症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剛剛出現抑鬱情緒的時候,及時尋求心理干預,從而避免抑鬱症。
目前,抑鬱症用藥的普遍規律是從低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最後達到目標劑量維持,連續用藥治療時間多要達到兩年甚至更長。儘管過程很漫長,但真正達到治癒的患者,完全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遇到挫折時,經歷過低谷的他們有時會比普通人更堅強。
如何與抑鬱症患者相處?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身邊的親友,因爲對病情不瞭解,從而對抑鬱症患者的各類行爲產生誤解。與抑鬱症患者相處時,周圍的人往往也會不知所措,生怕一不小心就傷害對方。
如何通過自己的言行,幫助和安慰抑鬱症患者,和他們和諧友好地相處?
多理解:讓抑鬱症患者獲得尊重和正在嘗試被理解的感覺很重要。他們的很多痛苦不爲人知,也很難一次性表達清楚,因此要不斷地嘗試多理解他們。
多傾聽:傾聽對抑鬱症患者最重要。傾聽過後,我們最好不加評價、不加分析、不加指責。
多關心:抑鬱症患者通常很脆弱,需要被關心和愛護。
多配合:有的患者想單獨待會兒,我們就要在約定安全後給予一些空間和自由。有的患者容易哭泣和發泄,我們就要給予陪伴,允許他在不傷害自己的限度內發泄。
不盲目建議、鼓勵和督促:抑鬱症患者處於疾病的狀態下,承受力和對外界的敏感度異於日常狀態,各類微小的事情都會帶給他們壓力和崩潰感。沒有專業的患者病情評估和醫師指導,不應強行帶患者運動、聚會、旅行、讀書及嘗試各類網上查閱到的治療方法和調整方式。
不指責:抑鬱症患者最害怕被貼上不努力、不負責、不認真、不堅持等標籤。不要說“這算個什麼事兒”“人家的處境比你還難,也沒有抑鬱”。
不詢問原因:不要直接問“爲什麼你抑鬱”“爲什麼大家都有壓力,就你生病”。抑鬱症是一種病因複雜的疾病,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是否要患病。
不戰戰兢兢地對待:盡力去做,帶着愛去看護抑鬱症患者就是最好的應對辦法,不用揹負太多心理負擔,不要過於責備自己沒有照顧好他們。
找專業醫生做依靠: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態,判斷患者是否需要藥物干預、目前最該做的和最不該做的事情等,並給出相關治療方案。
來源:央視新聞、科普中國(作者:吳美彤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審覈:查彩慧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主任醫師)、健康中國(作者:閆俊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