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精神科擠滿了抑鬱症小患者,現在的孩子爲什麼這麼“難”?
孩子們越來越抑鬱了,能幫助他們的醫生遠遠不夠。這幾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常常爆滿,一些患者只能被收進成人科。
一個令人擔憂的數據是,《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全國範圍內超過 3 萬名青少年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 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有 4.0% 屬於重度抑鬱風險羣體。而這樣的抑鬱青少年,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前幾天,我去醫院給發燒的女兒開藥。
路過兒童精神科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
一對母子從裡面走出來,男孩明顯情緒不佳,低頭往前走,母親卻在邊上不停地絮叨:
男孩一言不發,默默往前走着,彷彿早已對這樣的話麻木。
記得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說:
開學一個多月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兒童精神科就已人滿爲患。
聽到這對母子,我有些明白爲什麼好端端的孩子會抑鬱了。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孩子走向抑鬱,往往是因爲父母這幾句口頭禪。
你爲什麼不XX?
知乎上,有個問題:“爲什麼精神科醫生不願意搭理年輕抑鬱患者?”
有個高贊回答特別扎心:
去北醫三院隔壁掛號大廳待半天就知道了。
這些句子很常見,但是我幾乎一早上看到了4個家庭,他們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就會迎來一句“指導”。
每一個動作都會被說,而且都是那種無所謂對錯的小事。
想起之前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叫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事情有多小呢?
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對,吃飯掉了一塊肉,衣服上弄了污漬、默寫錯了一個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給孩子講一堆大道理。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這樣——
孩子無心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過失,父母卻始終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哪怕再小的事,都覺得他在犯錯。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壓抑。
可家庭,應該是讓人放鬆的、治癒的地方,而不是讓人緊繃的地方。
一個家最大的鬆弛感,是給孩子足夠的寬容,允許孩子犯錯、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怎麼這麼笨啊?
一位籃球教練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他有個男學生,身高臂長,天賦出衆,訓練時也非常努力,但在比賽場上,他卻總是顯得過於緊張,放不開。
爲了幫助男孩,教練建議男孩的父親在比賽時給予他一些鼓勵和支持。
然而,當教練提出這個建議時,男孩的父親卻當場爆發:
“他就這副窩囊樣子,平時練得再好,到了場上就軟腳蝦,根本就不是打比賽的料!笨的要死!”
男孩低下了頭,眼中的光芒瞬間暗淡下來……
原來,這纔是他比賽時緊張的根源:有一個總是貶低、否定他的父親,讓他難以建立起自信。
鄭淵潔說,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渴望欣賞,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反覆的言辭否定,無異於毀滅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自我否定並且在面對同一件事時越來越恐懼。
心理學上,有一張很著名的圖片:
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惡魔,若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實際上,父母在看待孩子時,轉換視角往往能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在與孩子日常溝通中,我們可以嘗試用一種更積極的方式來表達:
將那些可能傷害孩子自尊的詞語,如“笨”、“懶”、“豬腦子”,替換爲充滿鼓勵的語句:
“別擔心,你已經展現出很大的潛力了!”“看到你這段時間的努力,真是讓人印象深刻!”“太棒了,你這次的進步讓人刮目相看!”這樣的正向反饋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多稱讚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陽光自信,進步越來越快。
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你。
看過一個視頻,爸爸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
“爸爸兩天只睡了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後空調都捨不得吹,只能跑別人倉庫裡睡一小會兒,就熱醒了。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捨得休息,就怕你以後像我這樣。”
一字一句像是一塊塊石頭壓在女兒身上,她滿臉愧疚地低下了頭,雙眼蓄淚。
“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你。”
這是多少辛苦的家長,跟孩子的哭訴。
“我爲了你,付出了這麼多,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不領情?”
其實啊,如果我們的付出,我們的犧牲,都要孩子按我們需要的“刻苦努力”“成績”“感恩”來回報,那麼,愛就會變得沉重,孩子內心會生出無限的自責。
抑鬱,就是生命向內的自我否定和貶損。
一切不順心,都是因爲我。我對不起我媽媽,我也對不起她的不幸福。也許我離開,她就會輕鬆、幸福了。
這是很多抑鬱孩子的內心獨白。
繪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嗎》中,有一段很溫暖的對話。
孩子問:“媽媽,你工作那麼辛苦都是因爲我嗎?”
媽媽回答:“不是的,寶貝。工作辛苦是因爲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辛苦。就像檸檬是酸的,不論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各種疲憊、壓力、無奈。
可是這和我們的孩子沒有關係,他們也不應該被迫接受父母的負能量。
不要再和孩子訴說生活的艱辛,以此來引發孩子的愧疚了。
爲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陽光,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早知道你這樣,當初就不生你了。
一個抑鬱的男孩子,在給他們家做諮詢的時候,發現,他來到這個世界,是在父母的計劃之外的,父母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孩子沒有被歡迎,沒有被祝福。
這個孩子潛意識深處一直帶着“我不該來到這個世界”的信念。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內在有一個“不要存在”的腳本,輕的,會盡量避免自己的生命表達,比如,在人羣中,不要被人看見,重的,遲早,會按這個腳本,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現實生活中,容易讓孩子內心埋下這個信念的話,就是很多父母一氣之下的脫口而出“早知道你這樣,當初就不生你了。”
父母常常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明明吃穿不愁,卻會“莫名其妙”的抑鬱了。
殊不知,你的不經意的一時氣話,早已給孩子帶來心中埋下一顆悲觀的種子......
怎麼就考了這麼點分?
一個男孩在考試中取得了630分,距離滿分700分不遠,他在全班排名第四,年級排名也躋身前20名。然而,即便有這樣的成績,回到家後他仍然遭到了父母的責罵:
“僅僅是全班第四名而已!”“顯然你沒有真正努力學習!”
男孩感到無比的委屈,情緒激動之下與父母發生了爭執,一怒之下他離家出走,孤獨地坐在馬路邊,淚水忍不住滑落。
他內心充滿了困惑,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做到何種程度,才能贏得父母的認可。
在巨大的壓力下,他終於走向崩潰,得了抑鬱症。
在密不透風的家庭環境下,當成績成了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指標,他就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最後壓抑成傷。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媽媽收到了女兒的一條信息:“你會不會覺得生了一個很垃圾的小孩?”
媽媽暖心回覆道:“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盡全力就好。”
女兒依然表示苦惱,說如果成績不好,就沒有工作了。
這時媽媽的高光發言出現了:
“有工作啊,你可以開個下午茶小店,你可以去做民宿管家……
你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吃好、喝好、睡好,人來到這世上就是要不斷地體驗。”
擁有這樣的媽媽,是孩子的幸運。
請讓孩子知道,無論他成績好壞,你都永遠愛他,做他最堅強的後盾。
這纔是對孩子最真摯、最無私的愛。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涌現。”
出現抑鬱情緒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也想開開心心的,但因爲一些外部原因或遇到實際困難,他們無法面對,更不知道如何處理,纔出現情緒波動。
對待正在經歷抑鬱情緒的孩子,最正確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地去理解共情孩子,陪伴孩子,引導他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抑鬱情緒慢慢得到緩解。
掌握積極正向的話術,在日常溝通中給予孩子力量,才能幫助他們更積極、快樂地生活。
希望未來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變成一股連綿輕柔的細流,推動孩子勇敢向前,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