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電影獎評審內幕/《花甲》落選原因曝光「缺少新意」

記者洪文臺北報導

第20屆臺北電影獎14日公佈入圍名單,從311件報名作品選出40部入圍影片競爭相當激烈。口碑與票房兼具的《角頭2:王者再起》順利入圍,可惜另一部破億賀歲片花甲大人男孩》不幸落選,評審之一亦是臺北電影節總監沈可尚代表評審迴應,《花甲》討論到最後一輪遭到淘汰,原因在於「缺少新意」。

►點我看【第20屆臺北電影獎入圍名單】

▲《花甲大人轉男孩》劇照。(圖/氧氣電影提供)

臺北電影獎共分爲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動畫片4個類別,各類別選出至多10部的入選影片。每部入選作品都可角逐演員類與技術類等各獎項,亦具備角逐百萬首獎資格,這也是臺灣影壇金額最高的獎項。今年共有311件作品報名參賽,超過半數的導演是首次入選,短片與動畫片的報名數量也創下新高。

▲《角頭2:王者再起》劇照。(圖/理大國際提供)

劇情長片部分,沈可尚特別強調類型片今年度的表現,「商業結構非常完整,並從原本的類型中找出不一樣的切入點。」不僅《紅衣小女孩2》整體表現不俗,《角頭2》對於角色描繪及技術水準很高,還有《誰先愛上他的》不僅完全翻轉邱澤謝盈萱過去的形象,更運用情境喜劇的特別方法,詮釋較爲困難的同志議題,「很吸睛!」

▲《誰先愛上他的》劇照。(圖/華納兄弟提供)

至於《花甲大人轉男孩》落選原因,沈可尚坦言,該片與《山的另一邊》、《只有大海知道》、《青苔》、《生生》等片皆是討論到第三輪的遺珠之一,「評審會認爲《花甲》在沒有了解電視內容背景下,純粹看到電影性會比較低,大多是電視的內容物的延伸,因此最後去選的時候,『有一些新意』就會變得比較重要。」

▲《範保德》劇照。(圖/鏡象電影提供)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談到新意,沈可尚透露《烏鴉燒》、《範保德》、《海人魚》、《小美》都有強烈的自己的關注、自己的手法,或是像《阿莉芙》特殊的討論議題,比較容易受到評審討論,「我們比較電影本身、故事的結構,是不是有些比較新的切入點,或是如果習以爲常的題材,卻沒有太新的處理方法,在競爭的過程就會比較吃虧一點。」

▲《小美》劇照。(圖/臺北電影節提供)

沈可尚特別提到《小美》、《海人魚》兩部電影,前者猶如「衆生相」,光是看演員對話就很有意思,後者有着非常精彩海底攝影,「這在臺灣非常罕見,很少以海底爲核心概念的故事,而且鍾瑤在水中挑戰高難度演技。」而《十年臺灣》透過5位不同導演的角度,看臺灣未來十年的樣貌,切入點完全不一樣。

▲《海人魚》劇照。(圖/臺北電影節提供)

至於蔡凡熙去年以《癡情男子漢》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卻因該片未入選臺北電影獎而失去入圍資格。導演沈可尚坦承,初選討論電影整體本身,並不會單以演員來作爲入選與否的考量,而且《癡》片並未進入初審第二階段討論,「非常可惜,導演連奕琦在《癡情男子漢》、《市長夫人的秘密》突破性嘗試是很不錯的。」

▲《癡情男子漢》劇照。(圖/牽猴子提供)

紀錄片部分,沈可尚主動提及今年政治運動的片子比例特別多,也特別地好看,比起前幾年同類型題材的激情,焦點大多已從318學運、雨傘運動的激情離開,多了些作者的反省、被攝者的討論,或是探討第一屆來臺灣的陸生、在318被邊緣的羣體,以及思考年輕人如何重新找到的定位。

▲《街頭》劇照。(圖/臺北電影節提供)

談到《十四顆蘋果》、《血琥珀》兩部關注緬甸議題的紀錄片,沈可尚稱讚前者導演趙德胤「非常神奇」,窺探角色14天在一個國度被神格化的歷程紀實,電影更值得探討什麼是真的紀錄片、假的紀錄片。他也認爲今年度同志議題的紀錄片亦受到高度關注,《牧者》、《希伯倫》便是佳作。

▲《十四顆蘋果》劇照。(圖/岸上影像提供)

此外,沈可尚稱讚今年短片是非常精彩的一年,出現很多較爲類型、商業的題材,製作水準亦高、充滿年輕的語法,並不是只作爲長片的練習,企圖心相當很明顯。而動畫片也開始出現別於純藝術的風格,多了很多把「故事講清楚」敘事型的作品,推測是大學動畫系所教學出現分野,開始有些連結電影產業的嘗試。

▲《幸福路上》劇照。(圖/傳影互動提供)

沈可尚語重心長坦言:「以前覺得沒有入圍是極端可怕的事,現在覺得能入圍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他也爲許多電視電影抱不平,有些作品明明很好,卻因預算影響製作水準,「很想跟電視臺講,拜託一下,可不可以再多給一點資源,200萬就去拍一部電影,如果可以讓這些導演有更多資源,從拍攝12天變成20天,事情會不會變得不同?」

本屆臺北電影獎入選評選過程分爲2階段,第一階段分爲4組進行遴選,遴選委員分別爲「劇情片組」侯季然蕭力修張士達;「紀錄片組」李香秀林婉玉顏蘭權;「短片組」施立、李宜珊、羅珮嘉;「動畫片組」邱禹鳳陳怡菁陳明和。第二階段遴選委員包括:張士達、李香秀、施立、邱禹鳳、沈可尚。

臺北電影獎所有入選影片都將會在影展期間放映,並將由決選評審選出得獎名單,預計7月14日在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