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辦展覽 千歲耆老做夥扛茨喚世代歷史記憶

▲臺南市安南區7個莊頭共同推選出14位曾經扛竹籠茨,合計超過千歲的莊頭耆老,帶領觀衆重返歷史記憶,併爲本展揭開序幕。(圖/臺史博館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溪南寮千歲老人們扛茨再現歷史!臺史博館以水患歷史事件發生地,也是真實歷經「扛茨走溪流」的曾文溪中下游聚落溪南寮的興安文物館進行展出,展期3月25日至108年1月13日,期待激起更多民衆重新討論自身歷史與區域遷徙的經驗,以及對地方文化口傳記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年5月,推出「扛茨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獲得臺江民衆的熱烈迴響,此展覽透過臺江地區傳統民居-竹籠茨與人民遭遇水患襲擊的緊密關係,觀照4百年來臺江土地浮復過程中、人民與自然環境相抗衡的歷史生活

25日展覽開幕首先由溪南寮興安宮金獅陣熱鬧登場,再由安南區7個莊頭共同推選出14位曾經扛竹籠茨,合計超過千歲的莊頭耆老,帶領觀衆重返歷史記憶,併爲本展揭開序幕。此次展覽除了展出採集自同樣曾於清代、日本時期,面對曾文溪水患襲擊的安南區聚落溪南寮、新吉莊公親寮、十二佃、公塭仔的文物材料外,亦首次公開《臺灣日日新報》1928至1933年間溪南寮因曾文溪土堤衝陷,遭迫遷村水災系列報導,以及臺江竹籠茨匠師李養,近一甲子未曾公開上樑儀式的相關物件,藉此呈現過往臺江水患歷史中常民生活更細緻的生活樣貌

臺史博館王長華表示,臺史博的基地位置在臺江,自籌備期間與地方社羣互動友善,開館後更透過敦親睦鄰政策,並持續邀請臺江民衆參觀,也透過學校教育深入臺灣歷史的推廣,期許本館地方學工作爲開臺最初的臺江歷史文化盡份心力!這同時也呼應文化部「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之核心理念,積極推動「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民衆生活。

本檔巡特回展選擇回到臺江溪南寮展出,所象徵的歷史意義是讓歷史回到地方場域,透過展覽持續與社會大衆溝通。臺史博策展人陳怡菁表示,在1939年曾文溪完成築堤之前,研究臺灣的日本地理學者內田𪟝,曾將曾文溪氾濫情形比擬爲尼羅河氾濫樣貌。

當時位在曾文溪畔,傍水而居的溪南寮舊聚落,是在距今日聚落約2公里的堤防外,現今莊民稱當時的家園所在爲「舊厝地」。溪南寮在1928年,遭遇曾文溪大水衝擊毀莊,導致莊民選擇扛竹籠茨向南遷徙,遂以「扛茨走溪流」,真實描述了村莊逃避水災的寫照,是本展選擇以同名爲題的特展名稱,來凸顯這段特殊的歷史事件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