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重現日治時期記憶 耆老提扛竹籠厝避水患的生活記憶

臺史副館長謝仕淵(右側第三位扛茨者)及秘書莊佩樺(左側第二位扛茨者)加入千歲耆老扛茨展演。(臺史博提供)

臺史博策展人陳怡菁興安文物館導覽,現場民衆聚精會神的聆聽。(臺史博提供)

臺灣歷史博物館2016年起研究臺南曾文溪下游民衆「扛茨走溪流文化行爲,去年推出特展,今年將展覽搬至莊頭,25日在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文物館展出一整年,由耆老扛起縮小版的竹籠屋,演繹日治時期的臺灣西部居民水患環境發展出來的生活文化。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早期因爲水患頻仍,居民發展出竹製編制的竹籠屋,不僅因爲涼爽,更因竹子輕巧,在水災時,住戶可以「扛」起屋子搬家,久之成爲在地口中的「扛茨走溪流」。

臺南市因爲過去曾文溪河道經常在雨季氾濫,而衍生出居民適應環境變遷所發展出來的扛屋搬家行爲,後期因爲水泥建構房子當道,竹籠屋漸趨式微,居民也不再隨着水患扛屋遷徙,「扛茨走溪流」也變成了耆老口耳相傳的一句話,直到臺史博學者找到相關文獻證明臺灣曾有這樣消失的文化行爲。

臺史博研究員並找來已高齡80餘歲的匠師李養,是臺南現存能夠編出整棟竹籠厝的人,他打造縮小版的竹籠厝,去年已在館內展覽。

今年臺史博將展覽移至當年水患頻仍的發生地,曾文溪下游的安南區溪南寮,並在興安宮展出,數位耆老們25日合力扛起縮小版竹籠屋,說的都是小時候住竹籠屋的記憶

臺史博透過將展覽搬至莊頭,對照了當時人民對抗環境襲擊發展出竹籠屋的歷史,呈現過往臺江水患中,居民的生活樣貌。這項展期10個月,李養師傅最近也正打造一棟實際大小且可供居住與「扛着走」的竹籠屋,爲臺灣歷史文化留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