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很賺錢」聽得不愉快 吳明賢:三角架構纔是治理基本

圖/財訊提供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在接受《財訊》專訪時,談到擔任院長數月的心得,快人快語的他,忍不住要對外界看待醫院獲利的迷思,發點小小牢騷。以下爲吳院長第一人稱視角

每年人家在說醫院賺多少,看到這個我都不是很愉快。

大家都說臺大醫院很賺錢,但扣掉業外收益,其實我們醫療本業只有3%,毛三到四(編按:亦即電子工業常感嘆毛利率只有3-4%,低的可憐)。你要想的是,集合全臺灣最優秀的人,100年的經驗,這麼好的制度,只創造3%的利潤?哪裡出了問題?是給付的問題,這就是我之前說的:有價值價格。因爲價格是健保在定,第三者付費,民衆不會珍惜。臺大醫療體系一年營業額超過300億元,賺個10億元有什麼過分,連科技老闆都說我們毛利率太低了!真的是血汗醫護

心目中的那個以病人中心人才、制度、文化三角形架構,下面底要夠穩,還要有一個健全的財務,這是我擔任院長後比較注意的。臺大醫院已經很擁擠,有一些新計劃正在進行,手術房門診空間不夠,兒醫旁要蓋健康大樓,給五官科做門診,也會有手術房。護理同仁沒有宿舍,將來也會蓋林森大樓與仁愛大樓,都是我們拿自己的錢出來,臺大醫院從政府的補助愈來愈少了,以前還有從教育部一年10億元,現在只有4億多元。

當然我們也自立自強,沒什麼埋怨,但有時候我覺得,好像政府覺得臺大醫院資源夠了,每次在看財務報表,都在想應該要繳一些回來,可是我們還是要繼續發展呀!比方說外牆花錢翻新,又好像新冠疫情手套本來一個5元,漲到17元,雲林還買到20元以上。

我們還是要繼續維持品質,臺大是世界一流大學醫院,不是隻有提供醫療照護,還要提供教育與研究。臺大的醫研部一年要花3.7億多元的經費,明年超過4億元,別人多少我不知道,但我們自己掏腰包,對我們而言我覺得很多。我們有使命,不只醫療,還有教育與研究的任務

假如不當院長,我都不用煩惱,本來只想人才、制度、文化,現在還要有一個健全的財務,才能永續、有下一個100年。追求卓越不難,如何維持卓越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