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追求ESG的6缺失
近期臺灣發生的幾起嚴重的企業治理問題,如科技公司員工疑因遭霸凌自殺,以及某大連鎖速食業發生性侵事件導致員工輕生,以及之前發生情緒暴力、性騷擾的保養品牌B型企業等,而發生事件的公司都是在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表現上,獲得不少獎項甚至當作標竿。
我自己因爲教授永續及ESG相關課程十餘年,也擔任永續相關的國家級獎項評審,除了近期事件外,也有不少本來的正面案例,都在發生問題後從我的課程與演講中移除或修正。也讓我疑惑,到底這些曾受大力推崇,甚至作爲示範的案例,發生了多少背後不爲人知的問題,還是真的只是作文寫得好?
ESG作爲現代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愈來愈受到重視,但這些事件不僅引起社會震驚,更爲臺灣企業的ESG推動敲響警鐘,凸顯出在社會與公司治理層面上的重大缺失。因案件本身進入司法程序,本文就不另着墨,而着重在臺灣企業推動ESG問題的深層分析。
一、評估過於形式化:追求ESG獎項評分時,企業常將重點放在環境層面,忽視社會與治理的核心價值,在CSR報告中僅停留於數據呈現,未能真實反映內部治理與社會責任的執行情況。
二、內部治理與監督機制薄弱:缺乏獨立有效的內部稽覈與監督機制,在霸凌事件中,公司的HR部門未能扮演中立調解者的角色,反而成爲維護特定者利益的工具。
三、高層領導責任意識不明確:領導層對員工問題的重視度不明確,部分高層認爲人力資源問題是管理層次的瑣事,而非整體發展的核心問題,導致相關政策難以真正落地。
四、員工權益保障不完善:企業對基層員工的權益保障與尊重不足,基層員工的聲音無法被公司高層聽到,形成權力不對等的結構性問題,導致面臨不公平對待甚至職場暴力。
五、職場心理健康管理不足:企業對員工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偏低,相關資源與輔導機制不足,雖有形式上的反霸凌政策,但缺乏實際更好的監督機制,也較少針對發生問題企業的監督平臺。
六、性騷擾預防機制不健全:內部對性騷擾事件的反應速度與處理能力不足,企業未能建立有效的保密通報通道,受害者常因擔心報復而選擇隱忍,進一步加劇問題的嚴重性。
企業在推行ESG過程中其實存在一定的深層問題,特別是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層面的不足,這不僅對企業內部員工產生負面影響,也對整體社會造成傷害。要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從政策、文化與治理結構上進行全面改革,並真正將落實ESG視爲長期發展的核心品牌策略。
另外當曾經獲獎的企業,以及未來想要透過ESG獲得更多肯定及支持的企業,若是發生重大事件也應該有一定的檢視要求,以免讓獎項的公信力失去認同。此外政府與公衆也需要共同參與,從改變獎項制度設計,與輿論監督層面同步進行,才能真正讓企業往永續發展,並避免類似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