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從杭州亞運會看大陸邁向文化強國

杭州亞運開幕式數位火炬手點燃聖火過程畫面富震撼力。(中時資料照/鄭任南攝)

中國大陸現代化之路寫一部中華文化大賞, 給臺灣文創及影視文藝娛樂賽事產業的借鑑。

2000年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騰,隨後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廣州亞運、2022年北京冬奧,再到2023杭州亞運。杭州,這座「天堂之城」,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開始,綻放起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曙光」,並以展現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來閃耀東方,透過「杭州之窗」,讓世界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

今年,第19屆杭州亞運會火種採集儀式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再次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到這座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中國以文傳聲、以文會客,以東道主的身分,向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國特色、浙江風采及杭州韻味。並且,以新時代亞運之窗展現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文明之光,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和民族精神,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大陸正以堅定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開啓今年杭州亞運會。在亞運會的籌辦過程中,杭州充分挖掘、大力弘揚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兩千多年的大運河文化,宣傳標識加入了油紙傘、茶葉、絲綢等豐富的杭州非遺文化,拉近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距離,充分展現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厚底蘊。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同時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2023年杭州亞運賽場內外,體育與文化交相輝映,透過人文之窗,使整個亞洲愛上中國和浙江。杭州用8年的時間,以航空、高速公路、快速路網、地鐵爲核心的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了480公里城市快速路網、800公里高速公路網、516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376公里高速鐵路網,鐵路杭州西站、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三期等一批重大專案相繼建成啓用,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建成通航,杭州正在不斷打開城市脈絡、增強城市韌性。

杭州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盛譽,爲亞洲、世界再次打開了感知中國、閱讀中國、熟悉中國、融入中國的體育之窗,同時展示着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的城市風采。杭州亞運會爲亞洲開啓一次難得的「中華文化之旅」,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從良渚走來,從體驗宋繡技藝、青瓷燒製,到品茗抒懷、篆刻留名,文化小屋、亞洲花毯別開生面的傳遞着活力浙江、美麗中國的滿滿自信。翻閱史冊,《李白騎鯨圖》令人叫絕,勾勒出「太白騎鯨,採石江邊撈夜月」的人間仙境圖。從東晉名士曬腹中書到唐代白樂天的「日出江花紅勝火」,再到今天富有江南氣韻的詩性吉祥物,更續上海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盛世高歌、盛世高臺的意蘊躍然紙上。

如今,杭州以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西湖十景、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節日系列徽章的一大批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徽章,成了國內外運動員、記者的搶手貨,並且把杭州氣韻、中國文化帶向全世界。而杭州亞運會特許商品店販售的200多款徽章,大多出自一羣「90後」的中國設計師之手。

另外,在杭州亞運會主媒體中心主通道兩旁,是由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創作的「唐詩之路」主題作品展,以書畫形式展出了《全唐詩》中部分創作於浙江的詩作。踏上唐詩之旅,一起夢李白夢過的天姥山,一起走白居易走過的湖東路,一起尋賈島尋過的松下童子,一起品孟浩然品過的潮落江平……「詩畫江南、活力浙江」,沿着浙東運河走進紹興,「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的景緻,凝結着古代人民的傑出創造,亦是流動的中華文化。在2020年4月,《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發佈,「河爲線,城爲珠,珠串線,線帶面」,推進大運河沿線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及繽紛旅遊帶,古老運河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再來看主媒體中心的各個展示區裡,有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運河文化,陳列着玉琮、陶器、漆弓、山水畫等充滿浙江文化特色的展品,序廳處的文化展區也呈現出一派濃厚的「江南韻味」。這裡集中展示了國畫、青瓷、越劇等具有中國特色、主辦城市杭州的特色文化元素,設置了茶藝、扇藝、杭繡等文化互動體驗活動。再來,從火炬到吉祥物、從亞運火種採集到獎牌設計,杭州亞運會上無處不在的良渚元素,讓目的地爲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這條「文明探源線」,也成爲城市採風中最受歡迎的路線之一。

且此次,亞運會在杭州拉開序幕,不僅爲杭州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也成爲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對話的舞臺。「大蓮花」「小蓮花」「大玉琮」等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場館造型依次亮相;玉琮、玉鳥、神徽等印記與古城遺址一一浮現,從碧綠到燦金,展現春耕秋收的自然軌跡,呈現杭州湖山景觀的「湖山」獎牌和「青花瓷」禮服的中華文化元素可謂是無處不在。這次杭州亞運會不僅呈現中國文化之美與特色,也讓亞洲各國觀衆都能夠領略中國文化的底蘊。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人文薈萃、風景秀麗的杭州,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譽爲「中華文明的曙光」,擁有西湖、京杭大運河、良渚遺址3個世界文化遺產,享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亞運會的舉辦更是讓杭州成爲宣傳中華文化、促進人文交流的重要媒介。從「潮涌」會徽,到「江南憶」吉祥物,再到「薪火」火炬以及頒獎所用的花束、托盤和領獎臺等一系列文化形象。既有傳承又兼具創新的設計語言,不僅續寫着中國走向未來的文化主張,更用極富浪漫的審美表達向中外觀衆展現中國和杭州文化,體現文化底蘊。杭州亞運會的獎牌名爲「湖山」,將良渚文化的方形玉琮和圓形的獎章融爲一體,正面有突出的線條勾勒出「三面環山一面城」的杭州畫卷,這枚獎牌融入良渚、西湖、大運河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3年杭州亞運會,體育文化賽事作爲中國向全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文明交流互鑑的舞臺。中國選手不僅在各大賽事得獎無數且名列前茅,還持續籌辦國際體育盛會,已然成爲體育強國行列。通過體育文化交流互鑑,吸引來自各個亞洲及世界各地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沉浸式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永恆的生命力。」

●回顧臺灣兩蔣時期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1,兩蔣時期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路線:

1966年11月,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復興中華文化」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啓天、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爲中華文化復興節。1967年7月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家文化總會」)發起大會,推舉蔣介石先生任會長。臺灣文化人在國民黨指示下推出了所謂「中華文化、三民主義、『中華民國』三位一體論」,「確認中國國民黨是維護中華文化的正統代表」。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推行,成績如何?

第一,中華文化復興導向了正確的路線,倫理、民主、科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亦爲三民主義思想的本質。

第二,中華文化復興促進了文化的蓬勃,過去國際人士謂臺灣是文化沙漠,之後臺灣各種文物活動,各種書刊印行、各種演講會、座談會、觀摩會、展覽會…的舉辦,幾乎每日都有,隨時可見,造成國家一普遍中興景象。

第三,中華文化復興擡高臺灣的文化聲譽和地位,在國際上,臺灣被認爲是保存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地方。而當時中國大陸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增加了國際學者仰慕臺灣,甚至熱愛臺灣,而增加了來臺觀光人士的數量,改變了國際學者對臺灣的觀感。負責倫理道德發揚工作的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則發起了「復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定出「國民生活須知」,對人們的衣食住行諸多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期弘揚禮儀之邦的文明。經過修訂的「國民禮儀範例」 ,兩蔣時期非常重視「國文」和歷史教育。日據時期臺灣的學校禁讀中國大陸歷史,光復以後爲了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學校堅持以「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並重政策。島內各級學校都必須開設《生活與倫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傳統文化的薰陶。

這些確實舉措纔是愛臺灣,並且切實提高臺灣的國際形象和認知地位。

然而,現在臺灣已被民進黨的一系列去蔣化、去中國化/去古文、去中華民國化宛如變相的文化大革命,逐步掏空臺灣曾經引以爲豪的保存中華文化最好的價值軟實力。

●1980-90年代臺灣影視音樂文娛(中華文化)的輸出,現今大陸影視音樂文娛反向輸入臺灣

臺灣如果與中華文化越走越遠,勢必大幅衝擊文創及文娛產業,因爲文創及文化產業(文娛影視音樂)還是要靠人才和商品的商業化授權輸出,這也是需要廣大市場來支撐研發製作後的投入和產出的經濟效益。

從1988年中國大陸第一次引入臺劇《一剪梅》到如今愛奇藝與臺灣中視同步播出的《想見你》,臺劇在大陸的生活痕跡已有30多年。自從2019年開始,一批臺劇在大陸掀起波瀾,《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俗女養成記》、《想見你》無不以新穎的題材和視角獲得兩岸觀衆的青睞,成爲了熱度與口碑雙贏的爆款劇。作爲偶像劇鼻祖的臺灣影視音樂,臺灣向中國大陸輸送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偶像劇作品,而在大陸影視音樂文娛市場大爆發之際,臺灣的影視人、明星也都紛紛來到大陸拍戲或兩岸合拍,同樣爲大陸的影視音樂文娛市場貢獻了力量。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現在的時光音樂會,乘風破浪的姐姐和披荊斬棘的哥哥系列,都有很多1980-2000年代在臺灣出道的明星藝人蔘與演出)。

21世紀前,言情找臺灣瓊瑤,武俠看「古金」。

90年代的臺劇主要以翻拍文學作品爲主,其中IP主力則來源於瓊瑤、古龍、金庸所著作的小說,因此當時的臺灣電視劇以言情和武俠爲主要內容。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青青河邊草》、《一簾幽夢》、《婉君》、《蒼天有淚》、《梅花三弄》、《新月格格》、《還珠格格》、《望夫崖》、《啞妻》等都紅極一時,給許多人留下了青春回憶。瓊瑤戲也成爲了當時臺灣電視劇的一大特色,許多演員都以出演瓊瑤戲爲榮。1997年拍攝的《還珠格格》風靡大陸,一經播出便創下了內地最高收視率62.8%,目前還是大陸電視劇的收視率天花板,每年暑假都重播。

而且,大陸新一代導演陳思誠拍《唐人街探案》的靈感來自臺灣多年前的電影《詭絲》,他還不斷打磨劇本,進一步學習傚法好萊塢的產業模式,他相信系列化纔是電影工業化的正道,並且深入延伸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唐人街」,還有背倚着廣大的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唐人街探案」已經打造成爲IP系列,光《唐人街探案》電影三個系列在中國大陸已經創造近100億人民幣,不僅要票房,還要電影后產業的收入。《唐探》已經拍了三部,第四部會把背景放在1900年,陳思誠計劃在國內某個城市建一條真的唐探街道,拍完電影還能搞旅遊,影旅聯動。當導演、監製以來,陳思誠的《北京愛情故事》《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2》《唐人街探案3》《誤殺》《誤殺2》《我和我的家鄉》《消失的她》合計票房超過170億元人民幣,還不包含海外市場及衍生品和網劇等。並且,大陸已經開始向美國學習打造長期影視文藝娛樂賽事成爲IP系列,不只是一部電影電視,不僅有系列續集,還能多方拓展衍生商機,如贊助/廣告植入/品牌聯名和衍生商品販售等。

而臺灣從1970到90年代有很多好的影視作品如1989年《七匹狼》(朱延平導演),這很好代表臺灣音樂劇電影鼻祖,卻已經被大陸福建晉江企業於1991年註冊商標。但該福建企業遠遠沒有了解臺灣電影《七匹狼》的本身精隨,臺灣還是可以再深入延伸打磨拓展衍生商機和衍生商品販售,不僅只是個電影本身票房,還可拓展電影后產業的收入(因爲電影本身精隨,電影主題曲和參演藝人都是很有特色和才華,特別是張雨生的影響力)。

所以,杭州從亞運會給下一屆中華民國總統、六都市長及文創型企業的借鑑,如下:

●中華文娛產業的市場和智慧財產(IP)的可持續發展價值獲利

杭州從亞運會籌辦開始,就提出目標,不單單要舉辦一屆成功的亞運會,更要把亞運會所留下來的場館辦賽經驗,各項資源用好,放大亞運的綜合效益。大陸線上旅遊平臺「飛豬」的數據顯示,亞運會期間,飛往杭州的國際機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20倍,杭州目的地火車票預訂量同比增長超4.7倍,杭州賽事場館周邊的酒店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3倍。杭州市政府與國際皮划艇聯合會、世界羽毛球聯合會、國際曲棍球聯合會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杭州國際賽事之城建設暨集中籤約新聞通報會提出,2035年前,杭州將爭取再舉辦一次高級別的綜合性賽事以及3-5個世錦賽、世界盃等頂級單項賽事。杭州正搶抓亞運機遇,放大亞運效應,向着國際「賽」「會」之城邁進。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如今,杭州市區面積已超過8000平方公里,人口逾1200萬,正向「2萬億人民幣俱樂部」衝刺,即將邁入超大城市行列,成爲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城市典範。2022年杭州實際利用外資78.1億美元,是2003年的7.8倍,下一步,杭州將繼續強力推動開放,力爭2027年實際利用外資額突破100億美元。另外,錢塘江已成爲今日杭州城市發展的核心軸帶。數字經濟、金融服務、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多個產業蓬勃發展,一批批重大平臺落地,科創浪潮涌動。位於南岸的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短短1791米的杭州物聯網街坐擁16家上市企業,總市值超6500億元。再來看,中國站在改革開放45週年的歷史座標回望,特別是滬寧杭工業基地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承擔着經濟轉型改革、技術持續迭新的使命,鳳凰涅槃的不斷髮展走向世界。

反觀對比來看臺灣,自1996年開始,打着民主自由愛臺灣口號而達到選舉目的奪取政權,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時,將介壽路改名爲凱達格蘭大道,從此開始,臺灣城市道路名稱因有「中」字或「介壽」而改名,或公營事業因爲「中」字而能改成「臺」的,如1996年3月21日,介壽路改成凱達格蘭大道,臺北新公園改成二二八公園,中船改成臺船,臺中港路改成臺灣大道,中正國際機場改成桃園國際機場對比紐約甘迺迪機場,巴黎戴高樂機場,儼然變成一個地方性機場。

特別是,中正紀念堂將因「轉型正義」,再度於2024年總統大選前被挑起,用「去個人崇拜」、「去威權化」的意識形態藉口來洗腦臺灣人民的民主重要,如果是這樣全世界將近至少3成的歷史古蹟需要被拆除或改造和重新命名,如暴君秦始皇建造「萬里長城」,隋煬帝楊廣建造大運河,巴黎凱旋門的紀念拿破崙等等威權化建築物或文化地標也要拆除或改造和重新命名嗎?

現在又要接近2024年總統大選,所以又開始玩「中」,雙十國慶的英文變成Taiwan National Day,臺灣國慶日的去「中華民國化」,請問民進黨有沒有基本常識,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國慶日是何由來呢?雙十國慶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之日,臺灣跟人家慶祝什麼呢?臺灣所有國定假日(除了228以外),包括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都是由中國節慶而定,臺灣爲何要過這些節慶呢?之前的青年節(3/29)、教師節 (9/28)、光復節(10/25)及行憲紀念日(12/25)爲何消失呢?

民進黨深知「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道理,所以從李登輝時代開始,李遠哲、杜正勝推動教育改革,用教科書推動去中國化以及媚日史觀。而馬英九執政全力維護民進黨版本教科書,配合民進黨去中國化,配合民進黨歪曲中國進代史。在馬英任內民進黨去中國化取得完勝,臺灣目前已經變成中華文化的淪陷區。臺灣不斷去掉中國古文化,缺乏文化內涵之後會怎樣呢?

大陸後疫情時代的演唱會經濟,7成左右主要來自知名臺灣藝人的貢獻,大陸大力發展演唱會經濟,臺灣能抓住這音樂文化產業商機嗎?

2023年以來,中國大陸演唱會市場迎來了爆發式的復甦。截至6月中旬,今年已經官宣的演唱會近550場,涉及藝人超百人,上海、廣州、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都是舉辦演唱會場次位居前列的熱門城市。臺灣擁有那麼多的知名傑出音樂明星藝人,臺灣政府如何帶領檯灣音樂文化娛樂產業更進一步將演唱會、音樂節再到實體和數字唱片專輯及衍生商品對大陸輸出,真正從藝人到硬體技術搭建和場館運營及航空、旅行社、酒店、民宿、景區、餐飲及食品、禮品、購物等做成商業生態鏈,打造成兆億新臺幣產業和產值呢?

但最重要的是,大陸人要能來臺灣。而民進黨的「去蔣化」「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只會讓臺灣經濟陷入死衚衕,空有巨大商機,而無法實現,也變得不可能。臺灣文娛要持續發展,除了培育人才和引進人才,還要吸引人才及拓展市場。

臺北80-90年代到千禧年的文化軟實力輸出大中華的中國大陸和香港及亞太和東南亞,並且以臺北爲華語音樂中心,音樂人才匯聚臺北並且輸出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及全球,培養出如香港周華健,新加坡孫燕姿、阿杜、林俊杰及馬來西亞梁靜茹、光良、品冠等等。周杰倫現在隨便出一首新歌的MV都是上千萬打造,之後還有後製作及企劃宣發費用還沒有算,如果沒有大陸市場,光臺灣或海外華裔市場,是無法付擔這樣成本。另外,周杰倫現在出新歌不用行銷,如果是版權經紀公司推出新人出道,還要多加上不少的行銷費用,還不知道日後是否會紅,臺灣企業如何跟資本向大陸市場靠攏來競爭呢? 所以,臺灣文娛要擺脫無市場,一定要靠2小時左右飛機就能直達且就近的同文同種大陸市場。

舉例: 周杰倫2023嘉年華世界巡迴演唱會‧海口站的短短四天吸引15.46萬人次遊客入場,實現旅遊收入9.76億元人民幣。9.76億元這一數據,是海口端午假期旅遊收入的3倍,甚至比五一假期的旅遊收入還高出約1億元,也被大陸網友稱爲「行走的GDP」,到過的地方都將掀起一輪「消費熱」。演唱會市場的持續火爆,釋放出巨大文旅消費能量,亦成爲推動各地消費回暖的重要引擎。周杰倫海口演唱會對中國大陸地方文旅消費的「正外部性」是立竿見影的。演唱會期間,不僅帶來了近10億人民幣規模的文旅收入,海口城市及周杰倫演唱會相關話題全網總曝光量更是超過7.2億次,討論次數115.9萬次。

而依據天津市文旅局消息,9月7日至10日,周杰倫演唱會天津站,觀衆人數達18.5萬人次,累計綜合消費帶動超30億元人民幣,爲端午假期旅遊收入的3.4倍;9月21日至24日周杰倫的山西太原演唱會,成爲山西太原近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觀演人數最多、經濟帶動最強的演唱會。演唱會爲山西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還爲山西服務業消費注入了新的活力,帶動了酒店、住宿、景區、餐飲等多行業爆發式增長,也加快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爲山西的服務消費注入了新的生機,4天整體敲動40億人民幣的經濟產值。

再來周杰倫今年大陸最後一站的10月12日至15日上海站演唱會連開4天。繼海口、呼和浩特天津和太原之後,周杰倫在上海再次掀起「演唱會經濟」的熱潮,10月12日—15日,周杰倫上海演唱會期間,上海網約車出行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漲88%,夜間出行需求漲幅更高出91%。演唱會帶動相關出行場景漲幅顯著,往返機場、火車站等大型交通樞紐的需求較去年同期上漲198%,往返休閒娛樂場景的需求上漲103%。

●結語

我在臺灣光復節(10/25)當日發表這篇文章,希望喚起臺灣人民的認知。1945年抗日勝利,臺灣光復;之後又遇到國共內戰,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蔣介石領導)遷徙至臺灣開始「戒嚴時期」的非常時期(這是需要的),兩岸封閉交流;1987年蔣經國宣佈開放探親/交流/通商的大格局,所以,臺灣是先於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才擺脫日本殖民式的統治和1949國共內戰的蔣介石退守臺澎金馬,纔有今日的民主自由,享受國民義務教育和民生富裕,且人人只要努力就有成功機會的80年代創造的臺灣經濟奇蹟。本來蔣經國時代的發展小康社會,現在已經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不斷朝着畸形的「金字塔型」的經濟發展 ,而且50歲以下如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的獨角獸創新企業創始人致富起來的少之又少。

當初1970年代的十大及十二大建設開始,開鑿中西橫貫公路時,多少來自中國大陸過來臺灣的外省老兵因而喪生,纔有今日的交通和生活便利及小康社會。且蔣經國時代及後蔣經國時期在臺重大建設貢獻和價值遠見及可持續發展,例如:金曲獎創立讓臺北一舉成爲全球「華語音樂重鎮」。

臺灣的重大建設已經很多年停滯,還在原地踏步,產政經政策和方向根本是錯誤……勞民傷財,外面都在進步,臺灣很多人還被民進黨政客和名嘴和綠營媒體欺騙……教育還不斷再愚弄「下一代孩子」,做「小確幸」的偏安一個臺灣小島。我引用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提到,自由太過就等於放縱。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與日本大和民族,歐美民族和國情不同,必須建立一個適合本身國家民族的制度來治理國家、人民和土地且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味學習或抄襲歐美製度 。

民進黨爲了選票的抗中保臺與大陸對立,從陳水扁一開始的去蔣化,到2016和2020的去中國化和南向政策,再來又到2024總統大選的「去中華民國化」。在此,我引用大陸央視今年2月提到了一個詞,絕望的文盲,指的是一些腦袋空空、文化水準低的演員,在影視作品的宣傳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或者觀衆提問時,連對作品或角色的基本認知都無法清晰表述,對一些相對深度的提問更是「一問三不知」,演員的表現過於「文盲」,不知道如何回答問題時又顯得有些「絕望」,被大陸網友戲稱爲「絕望的文盲」。臺灣文化中如果缺乏中華文化會是怎樣呢?閩南文化嗎?文字呢?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中華文化再不推廣起來,以後臺灣就會越來越多「歷史文盲」「認知文盲」「內涵文盲(腦袋空空)」「判斷文盲」,還有數典忘祖,不知飲水思源。

早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時就應該找第三條路:同時將身wv 證恢復增加籍貫(追溯三代)、教育改革(不是繼續按照民進黨修改的教育政策),並且大力推廣中華文化。且中正紀念堂已經是臺北的一個歷史文化遺產(大陸游客來臺必參觀的文化景點)……應該立法保護文化古蹟,不容任何人更改並且變動文化資產、名稱和陳列內容。

文化和娛樂(文創)產業是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有生活方式及高端醫療產業)。在國際化的激烈競爭中,文化產業已經成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素,如英國文化創意產業佔英國GDP的比重已超過10%,並且持續增長,英國文創產業輻射着全世界的全年齡段。從年輕時尚女性關注的時裝週到小說電影迷的《福爾摩斯》,到網紅打卡點的九又四分之三月臺,再到文藝青年狂熱的各種大英博物館聯名,截止至2021年初,全球最掙錢的10大超級IP中,英國製造的文創IP佔6個。

爲了使臺灣軟實力發展的文化/文創產業及生態鏈(中西融合特色)早日躋身於世界文化產業大國的行列,我們應從英國文創和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中汲取有益的經驗,走出一條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西融合特色的文化強國之路。

再舉例:上海迪士尼樂園的效應,拉動上海城市旅遊、酒店、餐飲、文化、服飾、玩具、科創、零售等多個產業的收益,增加城市GDP成長。未來臺北文化娛樂市場競爭力還需在引入國際級娛樂品牌和內容授權的升級、文化價值和內涵下功夫才行。

而上海不僅引入國際級文娛品牌落地上海,今年的上海也開始做中華文化輸出國際,舉例: 今年的上海豫園春節的山海經主題文化花燈輸出巴黎,上海計劃爭取舉辦2036年奧運主辦做準備。2026世界足球杯在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舉辦,而2030年是足球世界盃一百週年,2030年世界盃賽將在三大洲的六個國家舉辦,三個南美洲國家(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將各自在本國舉辦一場揭幕比賽,然後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將舉辦其餘比賽。臺灣就這麼一個小島,土地及人口都不大,早在1987年,蔣經國就已經爲臺灣的未來發展和經濟前景訂立下方向: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未來如果大陸沿海一/二線城市舉辦國際級體育文化盛會,未來臺灣政府是否能去爭取一同協辦呢?

臺灣經濟已經被政黨和政客搞得缺乏長遠願景,光政治安定就很危險,而文化和娛樂產業是特別需要長期且穩定投入運營和廣大市場 (如美國好萊塢娛樂產業),另外,亞洲四小龍獨缺臺北沒有國際級文娛主題樂園,舉例:正在建造中的臺北雙子星BOT專案可視爲不錯的引進5000-8000平方米的(好萊塢巨頭娛樂中心,如華納或派拉蒙等,派拉蒙娛樂已經於前幾個月來大陸深圳的華南市場考查了)。希望下一屆總統能帶領檯灣的文化和娛樂產業走向大陸及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推動第二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找回昔日「臺灣之光」。(高志萍/市場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