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呼倫貝爾草原看馬背上的民族

內蒙古杭錦旗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生態修復景觀。(新華社資料照片)

從未想到會來到廣袤的草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其族人生長的地方,雖然他的世紀已經過去了,但粗獷勇武的基因仍在草原檀遞着。

八月的草原已是白天日炙早晚偏涼,我們一行十六人,歷經四個多小時飛行到達海拉爾機場,一個正在修建中的航空站。往後幾日,在周遊了一千七百公里的呼倫貝爾風光後,我肯定擴建工程是迫不急待的,因爲遼闊的大地、美麗的風景與輝煌的歷史,是人羣必然來此遊歷的理由。

十三世紀從草原崛起的蒙古族,橫掃歐亞大陸,在五十年的時間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先後滅了四十多個國家,征服了七百二十多個民族。其領土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俄羅斯諸公國,南達爪哇中南半島,土地面積超過三萬三千平方公里,是人類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

他們從狼羣圍獵的行動中,領會出軍事戰法並加以運用,在以後各戰役中與敵對決幾乎戰無不勝。

我們車行所經,加目力所及的草原,就是蒙古馬乘載着勇武戰士奔馳之地,一座座不高但也能「看山跑死馬」的山巒散佈四方,蒙古戰士基本騎術要能單手持繮,另隻手操持武器與敵衝殺,甚至僅靠雙腳夾緊馬腹奔跑,騰出雙手穩健快速射箭,其戰鬥技能十分純熟犀利,四大汗國就是這麼打出來的。八天行程中我們僅走了內蒙北線之地,其他更遼闊地方,行程中無法全數走到。

最震撼的是仍能目睹蒙古族的馬技。競技場選在一望無際開闊之地,搭建出百公尺看臺,前方留出有彎道的跑馬場,第一個項目就是展現套馬絕技。

百匹在吃草的馬兒,被騎士吆喝着跑起,接着就聽到羣馬嘶鳴、鐵蹄震耳聲響,於是奔騰中的衆馬讓大地震動、座臺似也在搖晃,就在此時千蹄瞬間通過了看臺,繞過了彎道,這個項目僅在幾分鐘內就已完成。

而套馬者在馬羣被驅趕奔跑之際,伸出長索縱馬追去,一個拋索動作一匹飛奔的馬已被套住,顯示出其精湛技術,這個項目來回做了三次,昂首奔馳的馬羣,飛揚的鬃毛與漫天的塵土,造就出震撼人心的場面,也讓觀衆看得幾乎屏住了呼吸。

之後全是玩命的馬上功夫,有馬上倒掛金鐘、馬背站立、飛身躍馬、馬上疊人、與馬共舞、立馬昂首、馬上拾物、騎馬射箭、倒身騎馬。

其中最讓我看得目不轉睛的是「馬蹬藏身」,騎士以快速度通過臺前,忽然一個動作人已貼在馬身一側,僅靠腳蹬與繩支撐不墜,乍看之下,僅像是一匹脫野馬在奔馳。其實在戰場上它的目的是擾亂敵人視線,以爲僅是空馬一匹,在疏於防範之下,騎士迅雷不及掩耳已坐立馬背射出箭矢,快速格殺敵人。這種風馳電掣速度與高難度技巧,若非從小在馬背上磨練之勇士,是極易墜地爲馬羣踩踏喪命,這個演練也讓我們看得心驚膽顫,血脈爲之賁張。

軍事家蔣百里先生曾言:「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說明了蒙古人能夠創造軍事奇蹟的原因。而草原酷寒氣候與生活的艱難,更磨練出他們堅忍意志,也造就出這個民族的傳奇。

時至今日,草原已遠離靠戰馬征伐的時代,而改爲觀光旅遊與述說遠古歷史,畜羣仍在綠原上徜徉,但牧人已捨棄騎馬改爲摩托車放牧。若說最能號召遊客且讓人瞭解蒙古文化,就是觀看馬術競技,這不是歐洲貴族式的馬術表演與競賽,而是粗獷赤裸裸的戰場拚搏藝術,因此這一帶的觀光資源與前景,就是要繼續培養草原騎士,將當年在戰場上征戰的騎術與強韌精神,系統化的訓練與保留,甚至輸出到國外。除了讓傳統精湛馬術不致失傳外,更能讓國外見識到蒙古騎術的高超,畢竟蒙古輝煌史蹟的文字與語言敘述,不及臨場目睹感受來的強烈與震撼。(劉先昌/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