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間諜可能就在你我身邊
大陸最近熱播的一部諜戰片《對手》,時空設定爲現代,並以「臺諜」爲主角。(摘自網路)
過去5年,筆者在 YouTube 觀看了不少於100部有關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汪精衛政權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簡稱76號)、東洋鬼子的日本軍部駐滬特務機關(簡稱梅機關)等等的鬥爭、爭鬥、競爭和合作或者「(邊)談;(邊)打」;「(邊)談、(邊)打」,要不然就是「(邊)打、(邊)停」的諜報紀錄片、電影片和電視影集。今天來比較大陸拍攝的《對手》和《風箏》這兩部諜報電視連續劇。
《對手》由央視八套於2021年12月16日開始播出,共有37集。這一部和臺灣地區有關的劇情的重點爲:段迎九是一位廈州市國家安全局的偵查員,在一次看似普通的失蹤案件調查中,讓她敏感地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她和其他的老、中、青三代國安幹警揪出了十七年多前 的一樁舊案。段偵查員根據每個嫌疑人的特點,制訂了相應的方案以及啓動了「鳳凰行動」這個計劃。最後老段和她的夥伴們運用智慧壓制了幾個境外/海外 的間諜,例如代號花蓮的女主角和桃園的男主角。
《風箏》是一部46集的諜戰劇,於2017年12月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首次播出,講述的是在大陸地區從1927年4月到1979年底所發生的國、共之間的鬥爭故事,由演員柳雲龍導演。
#比較兩劇的臺詞、畫面
首先,和《風箏》一樣,《對手》在大陸的次黃金時段收視率名列前茅。
其次,《對手》提醒觀衆說間諜可能就在你我身邊。這一句話和我小時候時常看到的標語是一樣的:保密防諜、以策安全。
再者,在1931年5月的前後到1979年底,潛伏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內部的共產黨員「風箏」曾經一度和他的上線失去了聯繫。在《對手》的第一集,觀衆也聽到風箏這兩個字。
很多的類似臺詞、畫面被再度提到:1)是真是假; 2)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3)間諜啊/就是風箏/線頭在海的那一邊/能不能回去/由揪線的人決定; 不過,線也可能被團成了球; 4)通過審訊,段發現修車工人不過是個跑腿的,抓不到上面的大魚或者對方是想要放長線釣大魚; 5)安裝竊聽器和信號干擾器; 6)諜報人員要時常演戲,例如在《風箏》第三集的劇情我們得知戴導演了一齣戲,是做給《風箏》的男主角看的,用意是讓男主角知道說戴已經懷疑、要盯住他了;又在《對手》,一個國安幹警賭球、耍錢……不是真的也成真的了。 總之,這齣戲太完美了 完美的不像真的; 7)潛伏在一個地方,不說、不做、不動,徹底改換身份,隱姓埋名,做一枚死子; 8)迷惑對方; 9)徹底報廢自己人; 10)當盯稍時,泰半還是兩人一組; 11)不該知道的事情不要知道; 12)我們都以爲你死了,一個消息也沒有; 13)在法治之下,要講證據; 14)做惡夢; 15)國安局有鬼 ;16)在三明治放氰化鉀給自己人吃; 17)逆用; 和18)「我和你知道的一樣多。」 這是廈州市國安局至少兩個長官所講的同一句話。其實,搞情報或者抓捕境外/海外間諜多半是海底撈針,要碰碰運氣。
再來,在大陸,爲中華民國賣命 的情報人員還是有的,例如《對手》裡的幺雞。落魄、身患肺癌晚期症的幺雞吃下了他所煮的有毒餃子。緊接着,觀衆看到的畫面是他的左邊鼻孔流着鮮血、死去了。
#兩劇時代背景不同
首先,一位大陸的評論者對《對手》提到以下的三個概念,分別是:傳統的諜戰劇;現代的諜戰劇和都市諜戰劇。這個評論者不把《對手》當作傳統的諜戰劇。我覺得以下的描述纔是比較貼近事實:民國38年12月前後之《風箏》和改革開放之後(或者必須得融入當地社會)的《對手》,使得這兩部電視影集湊巧地銜接在一起。《風箏》的情節是發生在大陸,它的演繹是到1970年代末爲止,而《對手》則是有關過去大約十八年、連結了大陸與臺灣。
爲何要批判那個評論者呢?1)一些傳統的手段在現代的諜對諜遊戲還是會使用上的,例如給予一個大陸的諜報組織「鳳凰行動」這個代號。2)如果只以現代這個概念來描述《對手》,這就是等同於說在1949年12月的前後不會出現「抓到了孫子也就等於是抓到了爺爺」這一種可能性。 其實不然,因爲在1940年代末的前後任何一個代號也有可能是一組人馬的共同代號。3)有時候,《風箏》的背景和《對手》的背景無法比較。到了21世紀纔有很多的大陸老百姓開始使用手機和工資卡。 1876年3月,世界上的第一部電話被髮明。1877年1月,上海市的招商局輪船公司從國外購買了第一部電話,拉起了從外灘到十六舖碼頭的電話線。其實,從畫面得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當時各國的情報單位的行動人員也並不常使用電話,因爲街上的電話亭很少。4)上海這個城市在1949年底之前是一個遠東和之後的世界情報中心。《對手》的拍攝地點是福建省的廈門市。簡言之,雖然兩個都是城市但是各地搞情報的規模卻不很一樣。
其次,一位大陸的評論者說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大陸的公安或者之後的國家安全部門等於是一隻貓,而臺灣的對等機構等同於一個老鼠。 換言之,只要境外(含臺灣)的情報人員進入了大陸,他們就會被大陸的對口給擼(下去)了。 筆者認爲貓抓老鼠的比喻是有問題的。這是因爲當兩岸中國在1949年12月正式在政治上分裂的時候,重慶地區和成都地區還有不少的情報人員被毛人鳳要求隱藏起來,是所謂的國民黨留用人員。其他的大地方例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等就更不要說了,也有留用人員。到了1980年代中期,由於退休 、衰老、生病和活動經費的減少, 在大陸工作的國民黨留用人員大規模地減少。不過,在那之前,被保密局(或者1953年3月之後的情報局)要求躲藏在大陸的工作人員,多多少少還是能夠扮演一隻貓的角色。
再者,當兩岸中國在政治上分裂之後,雙方的情治單位表現得文明很多,他們比較講究依法律依規定來審判一個被逮捕到的間諜(以及他/她的老闆)。 之前呢?軍統(和之後的保密局)使用72件刑具來對付它的各式各樣敵人,而76號則有38道生死關。1924年7月,周恩來返回中華民國。當他在上海地區活動時曾經說過中共地下黨不可以使用暗殺這個手段來對付他們的敵人,因爲這是會讓一般的老百姓反感。可是,我還是可以從大陸的電視節目看到一些並非如此的個案:在1942年8月之後的一段時間,一個在新四軍服務的中共地下黨主動申請了一個刺殺漢奸的任務,他和另外四個夥伴活捉了這個出賣中國的人。當審訊完之後,他們還是殺了這個漢奸。 在《對手》的第一集的第8至9分鐘,觀衆則看到的是一幕假公安/警察的工作人員「刑訊逼供」的畫面。
再來,在廈州國安局工作的一對男、女結婚了。他們所裝潢的、很現代化的家比他們的女領導或者敵對勢力的家還來得豪華。這就讓我體會到說喜歡物質享受和賭博的年輕中共情報人員肯定很容易被收買,就是連臺灣的那一位情報局的領導都有套匯和洗錢的紀錄。
還有,多次在《風箏》和《對手》看到搏鬥者使用刀子的畫面。可是,在後者,吾人也看到了防彈衣,由於事前穿上了它男主角沒有被刺傷。
第五,在21世紀,時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堵車。 可是,80年前的上海倒還好,沒有很多的汽車,黃包車/人力車到是滿街跑。
最後,在《對手》的第三十五集的第10至14分鐘,觀衆看到了格鬥場面可是並沒有看到國安人員持有手槍。這是很奇怪的,因爲就是連執行任務的臺灣警察都配有手槍。到了同一集的第22至23鍾,我們纔看到收網的10餘個國安人員,他們每一個人的手拿着槍。(《諜報電視影集〈對手〉和〈風箏〉》上篇)(俞劍鴻/一個退而不休的特別聘任教授)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