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川蜀大地上的克林老師 斜槓人生衝出一片天

克林老師和他的另一半。(作者提供)

四川省,自古有川蜀大地天府之國的美名,地處大陸西南的川蜀大地上,有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老師,他的人生充滿了精彩奮鬥的故事,因爲他有着非常多元的身分,他是一名大學教師、教育學博士、太太的好丈夫、兩個孩子的好父親、四川女婿、創業導師、創業家,同時又具有美國留學景的經歷,並且曾在大陸多個城市發展過的經驗。他就是我的學長「克林老師」。

「克林老師」於2006年第一次到大陸,抱着極度渴望成功的決心,經由香港來到繁華的都市「深圳」,記得當時一個朋友告訴他「你若要創業可以考慮去上海看看」,因爲當時流行一句話 「得京滬者得天下,得三北者稱諸侯」,這不禁讓他開始思考創業落腳的地方。憑藉着過去對海洋的熱愛以及在船公司的工作經驗,他最後決定前往上海開啓創業旅程。

創業之初,也遇到了許多的障礙與瓶頸,一路艱辛,但公司不斷成長,員工人數也不斷上升。上海的集裝箱吞吐量年年高漲,因此當時順勢而爲,短短兩年的時間就開設了上海、深圳、臺灣、洛杉磯及馬來西亞等五個據點,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風暴來得太過突然,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令人不知所措。香港客戶因訂單取消,決定放棄10個貨櫃的LED面板、日本到臺灣船舶航行中貨櫃掉落海中、杭州客戶工廠倒閉等等不幸的消息接踵而來。因爲金融風暴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接二連三的噩耗,內心的恐慌,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公司的營收就連銀行的貸款利息都已經無法支付,財務槓桿頓時斷裂,最後不得不選擇停損選擇將公司結束。

「生」也容易,「活」也容易。 但「生活」卻不容易。我們無法複製他人的成功,但可以在失敗中記取教訓,失敗對克林老師來說是寶貴的經驗積累,短短几年的大起大落,讓他重新定位自己。

人生路難行,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挑戰與迷惘,還記得2008那年,兒子纔剛滿月,卻遭遇人生重大挫折。記得當時面對投資失利的事業低潮,克林老師的情緒跌到谷底,無論事業、生活都面臨巨大轉變。幸運的是,這一路上他並不孤獨,他的親密戰友也就是他人生的另一半,另一半給予的鼓勵與支持,是克林老師持續堅持前進的最強大動力。

當年就讀私立中國海專,爲了貼補學費,20歲的克林老師選擇了半工半讀的生活方式。想不到這一走就是十年的兼職學生,每天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上學的路上,從單身到成家一直是同時兼具多重身分(Multitask)。

如果要問,同時要兼顧家庭學術等多重身分,是如何做到的。克林老師總是謙遜的回答是:「習慣了,就做到了。少一點抱怨,少一點脾氣就做到了。」

克林老師到大陸發展至今已經16年了,這期間多次來回兩岸,也因爲這樣的機緣,讓他結識了一位成都女孩,成爲兩岸婚姻家庭的一員。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還是鬧了許多笑話,不論是飲食習慣,生活用語,想法與觀念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兩岸家庭教育觀念,因爲本身也是學教育的,又是兩岸家庭,對於兩岸家庭教育特別有感觸。今年(2022)1月大陸正式以立法方式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而臺灣早在16年前就已經對於家庭教育進行立法,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立法方式推動家庭教育的地方。

作爲在大陸的兩岸婚姻家庭一員,同時又具有教育學博士的背景,克林老師正緊鑼密鼓的籌備兩岸家庭教育廣播節目,希望可以用聲音的力量跨越疫情的限制,爲我們兩岸家庭羣體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爲兩岸家庭教育與融合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

除此之外,因爲有教育學博士的學歷和多次創業的經歷,過去也多次從事創業培訓諮詢的經驗,但談到當前兩岸創業的氛圍,克林老師也強調每一個創業的成功都無法複製,但每一個失敗的經驗都可以讓我們學習成長。克林老師的任務不是去修補過去創業失敗的責難,而是去爲青年搭建未來創新的道路。他常常會跟年輕人說你不一定要選擇創業,但你一定要學會創新。因爲創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具備相應的條件,創業過程中,除了團隊、資源與機會以外,面對數位化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更要學會不斷地創新。不論是地方創生、還是鄉村振興,都必須融入數位科技與文化。

克林老師也強調,兩岸的創業環境各有千秋,年輕人必須要有自我分析能力,看清自己的短板,整合資源借力使力。青年創業者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因此他強烈的建議臺灣孩子來大陸放手一博。我們不需要學習緊張但需要學習放鬆,創業的過程充滿了挑戰與高度的不確定性,大陸創業政策不斷進步,提供了青年更寬廣舞臺,更大市場,無限機遇與可能。放下過去的既有成見,用自己的眼睛與耳朵去見證這一切的改變。

作爲一名來到大陸發展多年的臺灣青年,克林老師總是抱持着一顆感恩的心,因爲「累世不佈施,轉身不見貴人影」,這幾年,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克林老師目前也是臺灣新住民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的成員之一,協助救災賑災,有機會也會去養老院與老人聊天,或舉辦免費的創業講座與年輕人分享。

對於克林老師來說,從事教育事業是他大學畢業時就開始想做的事,今年他開始進入大學這個教育產業,從高校的基層教師開始做起,希望把這些年來學到的事,傳承給下一個時代。(侯聰明/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