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大陸真的這麼好賺嗎?臺灣青年窮嗎?

上海外灘黃浦江畔。(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真的這麼好賺嗎?

近年臺灣輿論,不管是影視娛樂業、電子科技業、金融業,都在問這個問題,臺灣商業類雜誌也無數次做過類似選題。

也因此在論壇上,最近幾年「去中國大陸工作,薪資沒有想像的高」,這類提醒臺灣年輕人的文章,漸漸多過「去大陸就高薪」。

但在大陸輿論場中,「臺灣人都還以爲大陸很窮」是一個長期刻板印象。

2008年後兩岸交流打開大門,大批陸客及陸生赴臺,從那一刻起在大陸論壇如豆瓣(及後來的知乎)上,「去了臺灣,感覺基礎建設不行,感覺很窮」是一類;「臺灣人都還以爲大陸很窮」是另一項。

臺灣青年,窮嗎?

大陸社會對「臺灣感覺很窮」的印象,一是對比出遊的大陸人民之廣大消費力,二是基礎建設,三是太多臺灣人因爲「經濟不佳」跑大陸工作。

講起「臺灣年輕人低薪」,大陸網上大約都知道「22K」(四千多至五千元人民幣),但一般不太明白具體情況。畢竟這薪資在大陸一線城市,雖是低,但以大學畢業生來說並不過分。

臺灣的青年低薪困境,根源不是「起薪」、更不會讓你「吃不起飯」,而是上升空間、未來可發展性的問題。

根據臺灣勞動部門統計,2020年大學畢業生起薪,平均爲兩萬九臺幣,也就是六千元人民幣左右。以臺北來說,這在應屆畢業生中數不高、也不算低的中間水平。

而根據臺灣政府部門的「薪情平臺」上,30至39歲的世代中,「中位數薪資」爲四萬四臺幣(約爲九千七人民幣)。

進一步分析行業類別,可以發現,金融保險業、醫療業、製造業及科技業等高於這薪資,但多數行業是低於這薪資的,也就是臺灣常說的「臺積電撐臺灣」。特定行業在臺灣才賺錢,其他專業發展相對停滯。

但金融、醫療、科技在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同樣太賺錢,許多中階主管的薪資也比臺灣高出許多,所以就算是在臺灣「偏高薪」,人才仍會流失。

而在臺灣其他領域的年輕人(比如幼兒教育、傳媒類、服務業),畢業時拿個三萬臺幣,到了30歲,八年過去,可能「提升」爲三萬五臺幣,漲幅微小。因此,選擇去大陸城市更是常態。

「上升空間大」,在臺灣,許多臺資企業亦會用這個說法挖角臺灣人外派大陸。

臺灣青年看大陸,窮嗎?

「爲什麼部分臺灣人覺得大部分大陸地區都特別貧窮和落後」,這問題是知乎上萬年不退的流行問題,就如同大陸媒體分析過數次「臺灣真實的經濟水平怎麼樣」,一直討論,一直困惑。

在臺灣的論壇中,過去一年與「中國大陸窮」有關的熱門帖子中,非常少將「窮」與「整個中國大陸」連在一起的表述。而是「上海很多人仍很窮」,這樣的表態多出現在討論兩岸薪資的情況。

討論兩岸薪資,比如「上海應屆畢業生薪資」、「北京平均薪資」等在臺灣網路上一直很熱門。而在「很多大陸人收入很低」、「上海基層很窮」的相關論述中,大多是基於對討論版上「大陸/上海薪資比臺灣高」的反駁(比如「上海很多人收入高,但服務員薪資很低」)。

更有意思的是,在這類兩岸薪資對比中,「科技業」(面板、晶片)往往佔到最多討論。其一是「臺積電」一直是臺灣新聞的熱門詞,科技業也是臺灣民衆驕傲的,這也是臺灣人才外流的重災區。且在薪資比較的討論區中,以男性用戶佔多數。

其二是,臺灣的強勢產業到底有沒有「輸人」的情緒。這在臺灣面對中國大陸時普遍會存在的。

直言之,臺灣網路上對大陸一些不理性的認知,大多建立在政治對立(臺海問題)的情緒中,比如日前網路上對大陸脫貧新聞的質疑,就事論事的不多,而會扯上香港、臺灣的問題等。

「中國大陸窮」,一個簡單的刻板印象下,其實更多的是時代變遷下,臺灣青年面對大陸,在「明白經濟現實」與「政治情緒中」的糾葛。(郭雪筠/臺北女孩)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