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上海學崑曲 兩岸共同的鄉音

馬叔安(右)在排練。(攝影:陳聰瑤)

一襲水袖丹衣,一曲醉人驚夢,明眸流轉間,裙裾飛揚。對於臺灣新竹人馬叔安而言,每週三學習崑曲是他一週中最期待的時光。

在臺灣讀高中時,馬叔安通過書本瞭解崑曲,學校附近演出的一曲青春版《牡丹亭》,更讓他沉迷其中。時至今日,他還清楚記得與崑曲的第一次「邂逅」,「讀了《牡丹亭•遊園驚夢》選段後,我被震撼了,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在戲文中尋得了『知音』。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我和在幽閨自憐的杜麗娘有着同樣的似水流年。」馬叔安說。

2020年,馬叔安來到上海一家臺企公關事務部工作。「快」是他對上海的第一印象,開車快、工作快、用餐快,「交通信號燈一變綠,大家就呼呼地往前趕。別人都到了路對面,我纔剛走到路中間。」馬叔安回憶道。

快節奏和繁華背後,這座城市透露出的優雅同樣讓他沉醉。他很喜歡上海的園林和古蹟,豫園、城隍廟、嘉定孔廟、松江廣富林遺址……都讓他流連忘返。「這些景物特別能讓我懷古思情,在大城市中就能感受到人文氣息。」也正是這座城市,讓馬叔安開始真正走入崑曲的世界。

馬叔安登臺演出。(受訪者提供)

每週三傍晚下班後,馬叔安都會揹着戲服和道具,從位於浦東區的宿舍坐地鐵到靜安區跟崑曲老師學戲,風雨無阻。用他的話說,「唱崑曲時,生活中的煩心事和工作壓力都被拋諸腦後,因爲那是屬於馬叔安的事,我成爲了一個嶄新的完全屬於崑曲中角色的自己。」

在上海學戲,馬叔安坦言自己十分幸運。與在臺灣學戲總像隔了一層紗不同,江浙滬地區是崑曲的濫觴之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磁力」。學習崑曲時,馬叔安沒有玩票,而是不斷超越自我。

戲曲行裡有一句行話,「一身戲在於臉,一臉戲在於眼」,眼神在臺上十分關鍵,這卻恰恰是馬叔安最大的短板。馬叔安說:「我天生眼睛小,一開始練習時,老師常說眼睛張開,不要閉着眼睛,我說我已經睜開了。所以當時花了蠻長時間來克服眼神和體能的困難。」

在馬叔安眼中,崑曲是一門極爲「性感」的藝術,「性感,是優雅的極致。崑曲以最優雅、最含蓄的方式,婉轉訴說着中華文化中最熾熱也最受壓抑的情感。」學唱崑曲《桃花扇》時,馬叔安特地乘高鐵去到南京,走在秦淮河畔,看着船來船往,想着戲中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他彷彿置身其中。

沉浸於崑曲之中,馬叔安時刻被感動着。他說:「被中華文化感動這個事情,是沒有限制的,它不會因爲年齡,甚至不會因爲學歷,不會因爲兩岸,有所不同,中華文化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共同的鄉音。」

馬叔安還一直致力於崑曲文化的推廣,除了立志要學唱更多劇目,他還經常給一些外國朋友講崑曲的歷史和故事。馬叔安認爲,任何一個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都是艱辛的,因爲要不斷跟世界上其它輕薄短小快的潮流相抗,而傳統文化一般都是慢節奏,需要花時間去體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未來有更多人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那份感動。

從接觸崑曲時起,登臺表演《牡丹亭•遊園驚夢》,就成了馬叔安的夢想,這個夢想去年在上海得以實現。此外,馬叔安在上海還收穫了愛情,同樣唱崑曲的女朋友,跟他一起完成了他的初舞臺,「上海是個圓夢的地方。」馬叔安說。(繆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