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北人樑忠 速寫上海

臺北人樑忠回憶自己坐船來上海的經歷。(作者提供)

一支筆,一張紙,臺北人樑忠用線條勾勒上海,在繪畫中體悟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十餘年前,樑忠坐船經長江和黃浦江,最終抵達上海,沿岸風景構成了他對上海的「初印象」,至今記憶猶新。「坐飛機有點像傳送門,門一關一開就到了,而坐船會有一種漸進的感覺,可以一點點感知這個城市。」樑忠回憶道。

樑忠與上海的緣分由來已久。樑忠的父親從小在上海長大,之後去到臺灣,因此父親還保留着一些上海話的口語。在樑忠的記憶中,父親在家經常講「結棍」(厲害),「他還告訴我,祖父曾在江南造船廠工作,上海城隍廟很好玩這類的事。」

樑忠在臺灣就讀的徐匯中學,學校的校史館和畢業紀念冊上,都寫着「本校源於上海徐家彙」,來到上海後,樑忠特地去那裡看了看。「以前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什麼感覺,實地看了上海徐匯中學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跟這邊是有點淵源的。你會覺得千折百轉之後,這個東西就在這裡。」樑忠說。

樑忠繪畫作品中的鄰居。(作者提供)

2005年因求學來到上海,在復旦大學讀完國際關係博士後,樑忠便留了下來,並創立了一家以平面設計和企劃營銷爲主的公司。從小喜歡畫畫的樑忠,創業之餘,2018年開始發起「速寫上海」興趣小組,邀請志同道合的畫友用畫筆記錄身邊的人、事、物。

「速寫上海」興趣小組的成員目前有500多名,除了上海本地的畫友外,還有很多成員來自北京、廣州、深圳、南京等地。疫情之前,每年年底,樑忠都會舉行各類活動,將這些朋友聚集起來進行交流。

談及設立「速寫上海」的初衷,樑忠坦言,自己人生的黃金時期都在這裡度過,在它變化最大的時候在這裡生活,「你親身參與了這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也在這裡感受着時代的腳步和節奏,應該用一種方式把它們都記錄下來。」

目之所及皆爲素材。樑忠畫畫十分隨性,經常走到哪裡畫到哪裡,看到什麼畫什麼,即便是坐車等車時,他也會畫一張。在他的畫作中,晾衣服的鄰居、等車的陌生人等日常畫面,都是描繪對象。

拿起手邊一張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速寫畫,樑忠講解道:「人是很容易遺忘的,蓋好之後你可能會覺得這幢樓本來就應該有電梯,但其實裡面包含了很多故事。年輕人可能對這幅畫裡面的景象感觸不深,但是上了年紀的,或者是家裡有長輩腿腳不方便的,就會在這幅畫裡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溫度。」

通過繪畫的方式,樑忠也更加融入社區生活。爲了讓這些畫作得到小區居民們一手評價,樑忠打造起「流動的美術館」,經常將自己和畫友的畫作用架子推到廣場上,讓居民們在出門轉角處就能直接欣賞。

「這就是最貼近上海生活的畫面。」「畫裡有上海味道。」當聽到附近居民這樣評價作品時,樑忠打心底裡開心。樑忠表示:「其實畫畫的目的並不是要人家誇畫得好,而是希望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和共鳴,從而去反思他的生活。」

樑忠打造「流動的美術館」。(作者提供)

眼下,樑忠又恢復到了疫情前經常到附近公園散步的生活,他喜歡聽老年人拉二胡,觀察鍛鍊和下象棋的人,享受這份悠閒之餘,其繪畫題材也更豐富。

「我現在最期待的,就是今年年底又可以把畫友們聚在一起舉行活動。我還記得2019年底的時候,和一個音樂團體一起辦的活動,他們在上面唱歌,我們在下面畫畫。時隔三年,今年一定要好好計劃一下。」樑忠說。(繆璐)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