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樣“鬧元宵”:辦燈會放飛孔明燈 北京文化廟會添京味

文/穀雨

元宵節前後,臺灣全島上下喜氣洋洋、熱鬧滾滾,人們呼朋引伴參與各種異彩紛呈的民俗活動,消災解厄祈福求財。這中間,臺灣燈會平溪天燈鹽水蜂炮炸寒單爺最是聞名遐邇,引得人們紛至沓來。而從去年開始,臺灣的元宵佳節又多了些北京味道,因爲北京人把地壇廟會搬到了臺北,今年又將廠甸廟會、北京燈會搬到了臺北,臺灣人家門口就能品味不一樣的元宵佳節。

全島上下皆有燈會

“臺灣燈會”最有看頭

元宵佳節,是春節的尾聲,有“小過年”之稱。在臺灣,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熱鬧歡度,大人們燃放七彩煙火,小孩子們手提各式燈籠,在歡聲笑語中納福致祥。而每到元宵節前後,臺灣各地都會舉辦大小、規模不一的燈會,這其中最有看頭的,要數各地輪流舉辦、一年比一年盛大的“臺灣燈會”。

臺灣燈會創辦於1990年,由臺灣的“交通部觀光局”主辦。走過26個年頭的臺灣燈會,如今已然成爲科技與環保、傳統與創意結合的盛會,每年吸引島內外幾百萬遊客參與。每年的臺灣燈會主燈造型皆以該年生肖爲主題,輔以副燈、祈福燈區、歡樂燈區等多元花燈藝術,開閉幕當天更有來自島內外著名的表演團體參與演出。

2015年臺灣燈會將於3月5日元宵節當日在臺中市登場,共有烏日高鐵特定區、臺中公園豐原等3大燈會場地,象徵“三羊開泰”。其中臺中公園及豐原兩燈區,於2月27日率先亮相。今年的主燈區設在烏日高鐵特定區,燈區佔地近20頃。主燈總高度爲歷年最高,約23.4米,重量約30噸,主燈主題爲“吉羊納百福”,以“金羊獻瑞、五穀豐收”爲設計精神,設計藍本取自於古代民間傳說:羊盜五穀種子給予人間而捨生取義,在人們播下五穀種子後,土地長出莊稼,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燈會期間,照例會向小朋友定時發放特別製作的小提燈。今年的小提燈,當然是羊的造型,不過小朋友可以將羊身上的五片羊毛、正反共十種花色任意組合,做成黑羊或白羊。

臺南鹽水蜂炮

攜手廣西賓陽炮龍

每年的元宵之夜,都會有數以萬計的遊客涌進臺南市的鹽水小鎮,他們絕大多數頭戴全罩安全帽、穿厚棉外套、牛仔長褲,並用大毛巾圍住脖子,穿行在炮仗的“槍林彈雨”之中,也有不少遊客臨時買個輕便雨衣就衝鋒陷陣,希望讓“蜂炮”炸去煩惱,帶來好運。炮仗之所以叫蜂炮,是因爲點燃時萬炮齊發,如蜂羣傾巢而出故得名。

鹽水蜂炮的習俗始自清朝末期,逐漸演變爲今日臺灣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

鹽水武廟管理人林益仁說,往年都只有一座主炮城,今年鹽水蜂炮主炮城多達3座,分別是“獨佔鰲頭、年年有餘”、“三羊開泰、喜氣洋洋慶元宵”、“三羊開泰、神采飛揚”。其中“獨佔鰲頭”炮城上有鰲頭、蝨目魚、熱帶魚造型,其餘兩座上方有可愛綿羊,總計80萬支蜂炮。

有趣的是,從2012年元宵佳節開始,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以賓陽“炮龍”這一獨特民俗,同臺南鹽水蜂炮結對形成“雙炮交流平臺,架起了兩地民俗文化的交流橋樑。舞炮龍是賓陽縣一項有着1000多年曆史的民俗活動,在連綿不絕的鞭炮聲中,人們舉舞着一條條“炮龍”上下騰挪、走街串巷,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直至龍身被鞭炮炸盡。今年元宵之夜,賓陽縣將以“龍鳳呈祥”爲寓意,攜帶一條“炮龍”和四隻“綵鳳”,參加臺南鹽水的元宵蜂炮節活動,進一步加深雙方交流合作。

新北平溪“點天燈”

喜羊羊”飛滿夜空

在新北市的平溪,元宵佳節前後,都將施放被稱爲天燈的孔明燈。每當夜晚來臨,那些陸續升空的各式天燈,將山區的夜空點綴得分外美麗。原本天燈只是報平安、傳訊息之用,如今在臺灣已然演變成元宵夜的節慶活動,成爲祈福許願的幸福象徵。

步入第17個年頭的平溪天燈節,除了被列爲臺灣元宵節代表活動之一,更被外媒評爲與巴西嘉年華、德國慕尼黑啤酒節齊名,並被Discovery票選爲世界第二大夜間節慶嘉年華。今年的活動分爲3場,每場分8個梯次施放天燈,分別爲2月22日在菁桐國小、2月27日在平溪初中、3月5日在十分廣場舉行。總共將施放3500個天燈。

2月22日晚上,平溪天燈節首場活動登場,活動以“歡樂新北,喜迎羊羊”爲主題,只見兩岸超人氣卡通人物喜羊羊家族,換上喜氣的新年新裝,裝扮成各路神仙,不僅登上8呎大型“童趣天燈”,喜羊羊、美羊羊和灰太狼還現身60盞4呎天燈。卡通人物魅力無法擋,引得小孩子們忍不住大喊“好可愛喔”。

現場民衆照例會在天燈上寫上新年新希望,有人寫“平安快樂”,也有人寫“成績進步”,還有人寫“逢賭必贏”。孩子們則用注音符號寫下“希望能幫助很多人”,或者“全家平安健康,我要長肉肉,我要長高高”。之後,和着輕快的音樂,在大人的指導下,人們將天燈逐一點燃。一盞盞可愛童趣天燈,搭載大家心願冉冉升空,頓時照亮整個操場。閃光燈此起彼落,期盼新年夢想成真。

北京文化廟會上島

爲臺灣節日添京味

從去年開始,臺灣的元宵佳節又多了些北京味道,因爲北京人把地壇廟會搬到了臺北,今年又將廠甸廟會、北京燈會搬到了臺北,臺灣人在家門口就能品味不一樣的元宵佳節。2月27日,以“歡樂春節”爲主題的“北京文化廟會·臺北之旅”在臺北市花博公園舞蝶館正式開鑼,臺灣民衆欣賞北京民間傳統工藝,品嚐北京風味小吃之餘,也體驗京味濃郁的別樣新年。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活動更加註重設計創新,突出了各方的互動性。一是引入北京特色燈會,燈會廟會互動,增添節日氣氛;二是新增部分其他省市攤位,形成京味文化與地方特色的互動;新加入廠甸廟會,形成地壇廟會、廠甸廟會共同展示的熱鬧場面。三是廟會現場演出、專業演出互動,既有現場古彩戲法、京韻大鼓、河北梆子、相聲等的串場演出,又有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國父紀念館”演出舞劇《孔子》。四是設置非遺大師現場展示產品創作過程等環節,實現民衆與非遺大師的現場互動。

在臺北是北京文化廟會,在高雄則是北京特色周活動。今年的北京特色周活動於3月3日至3月9日在高雄香蕉碼頭舉辦,邀請內畫壺、泥人張、火繪葫蘆、剪紙等非遺項目傳人進行現場製作,與高雄民衆互動。北京特色小吃區以豐臺區萬豐小吃城的小吃展示爲主,旗下的老北京傳統小吃麪茶門釘肉餅等將進行現場製作。另外,臺子火燒、紅螺食品、東華門小吃、老北京炸醬麪、萬豐奶酪、德順齋、爆肚張及宮廷小吃等項目,60多種產品也將赴臺參展。

高雄燈會藝術節暨北京特色周是北京市對臺文化商業交流品牌項目,創建於2011年,今年已是第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