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大師走入校園 給年輕人的話搶先看

兩年一度的唐獎周活動進入高潮今天下午將在臺北舉辦頒獎典禮,各獎項得主也將於近期,陸續走進全臺各地校園,分享學思歷程中央社搶先爲您整理,唐獎得主年輕人建議忠告

(一)法治獎: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

阿爾布爾提到,她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就是如何確保權力不受到濫用。相信任何一位年輕人進入法學院研讀法律,一定是對「正義的追求」興趣,她常覺得世界上最不公義的情況就是,「當弱勢族羣沒有辦法保護自己,沒有辦法爲自己伸張權益時,你卻視而不見。」

對於年輕法律人,阿爾布爾認爲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實力。有人覺得做財稅智慧權法律師,一定要實力堅強,但如果要做的是人權律師,只要「心地善良」即可。事實不然,人權議題往往是牽動民意,要對相關的法律原則和法律程序,都要非常嫺熟,才能真正做到想做的事。

(二)生技醫藥獎: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A. Doudna)、張鋒

張鋒表示,未來科學家一定要具備溝通的能力肩負把知識傳遞給社會大衆責任,而非只埋首於實驗室做學問。他認爲現在很多民衆害怕科學、不懂科學,都是因爲科學家沒有講清楚,建議可和溝通專家多學習。

道納提到社會常有的性別刻板印象,她就讀高中時,便有老師說「生物化學不是女生可以學的」。她也一度想放棄化學,改攻文學,好在大學時遇到好老師,鼓勵她去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未來想做什麼。確立興趣和志向後,就能全心投入。

(三)漢學獎: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代表人布瑞特(Brett de Barry)及鄭義靜(Rachel E. Chung)

鄭義靜提到狄培理治學態度,把自己當時當作東西文化的「流亡者」,如此保持適度的觀察距離,既能深入其中,又可超脫於外。

布瑞特提到狄培理的教育之道,從小父親就帶着孩子實地接觸各種文明景觀,例如在東京走遍了大小神社廟宇,在印度也特別前往釋迦牟尼成佛之處,從中潛移默化了許多知識。另外,學習時要不斷跟經典對話,多看不同的文獻,避免偏重單一來源。

(四)永續發展獎: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代表人卡吉爾(Ashok Gadgil)

卡吉爾建議,年輕人要具備很重要的能力是「問對問題」,要有正確心態訓練,認識問題本質。另外他也提到,要解決社會問題,單一領域的路只會越走越窄,「跨領域」已是新一代科學家的必備能力。10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