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8個公有垃圾掩埋場設太陽能光電 年發電量450萬度

▲「全國最大‧綠能光電」公有掩埋場太陽光電成果發表。(圖/桃園政府提供)

記者楊熾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新屋後莊掩埋場經過土地活化後,轉型成爲太陽能生產基地,兼具創新價值高度發電效果。13日舉行全國最大‧綠能光電」公有掩埋場太陽光電成果發表,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市推動公有垃圾掩埋場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共選出8個場址,目前已完成5個,預計8個全數完成後,每年發電量可達450萬度。

▲ 桃園市8個公有垃圾掩埋場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目前已完成5個。(圖/桃園市政府提供)桃園市8個公有垃圾掩埋場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目前已完成5個,包括中壢區2個(水尾內厝)、新屋區2個(後莊、永興)及楊梅區1個(員本一期),接下來也預定在楊梅三湖、桃園虎頭山龜山楓樹坑陸續設置。鄭文燦說,目前市府在上述5個公有掩埋場,共設置近3百萬瓦(MW)的太陽光電系統,總計每年發電量可達315萬度,已接近每年450萬度的目標。其中,新屋區後莊掩埋場每年發電量就達250萬度,可供應600戶家庭使用。

▲新屋區後莊掩埋場每年發電量就達250萬度,可供應600戶家庭使用。(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鄭文燦表示,除了在公有學校、政府機關、垃圾掩埋場設置太陽能光電,市府也獎勵個人企業民間投入。依據《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用電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的用電大戶,必須有10%採用綠電,響應的企業非常多。像桃園市環保科技園區內共24家企業建廠,每一家都設有太陽能光電屋頂。同時,市府也針對市民團體編列光電屋頂補助,原本今年編列2,500萬元預算,1月開放申請當天即超額,因此決定開放第二階段申請,經費共2,000萬元。 另外也將大漢河川新生地200公頃發展爲太陽能光電示範園區,並利用發電所獲得的收入,做爲大漢溪生態公園的養護經費,目前該計劃正由經濟部水利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