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真跡出土,這字沒有一絲煙火氣,真正達到“神仙境界”!
古代書法家創作,並非全部自己編寫內容,爲了修身養性,提高文藝境界,他們經常品讀經典詩詞和經書,並進行抄寫,比如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趙孟頫等名家,常寫《道德經》、《孝經》、《洛神賦》等名篇。
尤其是趙孟頫,臨寫《洛神賦》、《赤壁賦》等作品,一生多達百遍,以此修身養性,沉澱心境,強化控筆水準和藝術氣韻,形成溫邁嫺靜的個人書風,除了趙孟頫,明朝的文徵明亦是如此。
據文獻記載,他幼時愚笨,11纔會說話,天資相比同時代的唐伯虎、祝允明,完全算不得卓越,但是文徵明貴在堅持,不求速度,跟隨名師認真學習,品讀經典文獻,欣賞前輩書畫,每日臨寫10遍《千字文》。
從而養成溫邁、淡泊的品性,極具君子氣度,同時不斷摹學晉唐名家,從鍾繇、王羲之等人,延續到唐宋的虞世南、米芾、趙孟頫,集諸家特色於一體,60歲左右,真正掌握古法精髓,書法名氣大漲,求字者絡繹不絕。
甚至60歲之後,文徵明再次提升一個檔次,他將自身品性,與書法創作融合,行筆舒和清逸、乾淨率性,每一筆清健多姿,飽含超逸的書卷氣,進入“人書具老”最高境界。
比如我們欣賞,近代出土的《滕王閣序》真跡,此作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容由王勃所寫,號稱“天下第一駢文”,短短700字,囊括40個成語和26個典故,堪爲詩文界的“奇作”。
文徵明85歲用行書抄寫,筆筆返璞歸真,沒有一絲煙火氣,真正達到“神仙境界”,多用露鋒起筆,起筆處姿態飛動,但是沒有過多的銳利之氣,因爲緊隨其後,文徵明就換爲中鋒。
着力深沉,筋骨剛健,中和起筆的鋒芒感,巧妙化爲靈動秀逸之韻,比如卷中的“人”字就是如此,左邊撇畫,空中造勢,然後露鋒入紙,起筆接觸紙面後,轉換方向,並以中鋒運行。
線條瘦勁硬朗,極具清健之氣,相比之下,右邊的捺畫,略顯飽滿圓融,着墨偏濃,觀察其他字體,也具有如此險絕、鮮明的勢態變化。
文徵明利用這種造勢方法,增強字體的開合收放、濃淡粗細等對比,以此凸顯立體感和節奏性,同時獨具藝術妙趣,預防枯燥之病,呈現虛和暢達的氣象。
全卷看似溫潤平淡,實則意趣無限,時常臨摹,可以感受古人風貌,行筆靈動多變、連貫自然,擺脫刻意、單調等問題,呈現典雅的古韻之美,其次還能平心靜氣,提高自身文藝修養。
經多方努力,如今我們對文徵明《滕王閣序》,進行超高清復刻,採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卷中字體極爲清晰,墨色濃淡、筆法轉變等細節,全都一覽無餘,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爲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