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隱身,令人生畏

用「轉折點」來形容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或許是一點都不爲過的。

所謂的「轉折點」的具體的體現就在於,以往經典意義上的互聯網模式的失效,以及以反互聯網模式爲代表的新模式的崛起。

即使如此,一衆的互聯網玩家們,依然還在將流量看成是終極追求,依然還在將平臺看成是商業形態。

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卻看到了騰訊的隱身。

事實上,與其說騰訊隱身了,還不如說,騰訊業已開始將發展的重點從互聯網時代的C端,轉移到了後互聯網時代的B端了。

如果用騰訊湯道生的話講,騰訊正在從消費互聯網時代進入到產業互聯網時代。

當這一跡象開始在騰訊身上越來越多地發生,騰訊需要做的,是找到與產業互聯網時代相契合的打法。

透過騰訊的隱身,我們並不僅僅只是應當看到騰訊一家公司整體戰略的轉變,而是應當看到整個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着的深刻而又徹底的變化。

毫無誇張地說,隱身的騰訊,令人生畏。

事實上,流量的見頂,經典互聯網模式的逐漸失靈,正在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

對於騰訊來講,僅僅只是延續以往的發展模式,要麼會將自身的發展帶入到死衚衕裡,要麼會在原有的發展模式之下亦步亦趨,難有成就。

與其這樣,還不如藉助自身在互聯網時代的積累,去開闢一條全新的道路。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看到了騰訊方面對於B端的持續加碼和投入。

藉助AI的方式對於騰訊現有的產業鏈和業務版塊進行重整,自然是不必說了。

現在,我們看到騰訊越來越多的產品線開始出現AI的影子,我們看到騰訊越來越多的業務版塊因爲有了AI的加持而煥新。

可以說,騰訊將大船的航向掉頭的一個最爲直接的體現,便是藉助以AI爲主導的新技術,對於騰訊自身發起一場深度而徹底的改變。

用「刮骨療毒」來形容現在的騰訊,或許是再合適不過了。

除了不斷地強化對於自身業務和產品的改造之外,騰訊同樣在不斷地強化自身與金融、教育、零售等諸多產業的深度融合。

其中,騰訊與這些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的一個最爲直接的體現,便是對生長於這些產業的B端用戶進行深度賦能和改造。

綜上,如果我們對於騰訊對於B端市場的投入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一方面,對於自身進行深度的影響和改造,另外一方面,對於與自身相關的B端產業用戶進行深度的影響和改造。

無論是從自身着手,還是從外部的B端用戶着手,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騰訊不再關注縱向上的規模增長,而是開始關心縱向上的產業深度的增長。

當騰訊開始挖深井的時候,它需要的不再是像以往那樣衝到臺前,而是開始更多地去關注內在,開始更多地思考自身從底部賦能產業的方式和方法。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纔看到了騰訊的隱身。

一邊敢於對自己動刀,一邊敢於對相關產業動刀,這樣的騰訊,着實讓人害怕。

如果說目標對象的轉移讓騰訊開始隱身的話,那麼,商業模式的嬗變,則決定了騰訊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走到前臺。

回顧以往騰訊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需要將盡可能多的流量吸引到自身的平臺上,然後對這些流量進行轉化來實現自身的商業價值。

爲了達到這一點,騰訊就需要不斷地延伸自身的邊界,就需要不斷地做大自己的規模,就需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和業務模塊。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纔看到了騰訊的規模一點一點地開始變大,騰訊從一個瘦小的企鵝,變成了一個笨重的大企鵝。

當互聯網的轉折點來臨,特別是當規模增長的天花板日益迫近,僅僅只是靠規模效益的商業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我們看到的,阿里巴巴被資產化所拖累的想象,其實同樣在騰訊的身上發生着。

對於騰訊來講,必然需要改變以規模效益爲主導的商業模式,才能將自身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階段。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纔看到了騰訊的商業模式開始了一場深度嬗變。

如果對這樣一場嬗變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再追求規模的增長,而是開始以產業的改變來尋找新的增長點,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以產業的改變來尋找新的增長,其實,就是騰訊的增長,不再是以騰訊的增長爲主要體現的,而是以騰訊所賦能的產業的增長爲主要體現的。

在這個時候,騰訊不需要走在前臺,而是更多地需要站在這些產業的身後,更多地需要對這些產業進行深度的賦能。

當這些產業改變了,當這些產業的供給與用戶的需求實現對接了,成交達成了,那麼,騰訊同樣可以通過上游的賦能和改造來分得一杯羹。

換句話說,騰訊現在的商業模式,其實是數實融合的商業模式。

在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之下,騰訊不需要做大自身,而是需要建立與諸多行業和場景的連接。

藉助這一點,騰訊同樣可以實現規模的增長,只不過是這樣一種規模的增長,並不是以傳統意義上的自我的規模的增長爲體現的,而是以與之聯繫的產業的嬗變和增長爲體現的。

正是因爲如此,我們纔看到了騰訊的隱身。

除了騰訊的目標對象的轉移、商業模式的躍遷導致了它的隱身之外,導致騰訊隱身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騰訊的底層驅動技術的變革。

如果我們對以往騰訊的底層驅動技術進行總結的話,互聯網技術,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當互聯網技術是騰訊的底層驅動技術的時候,騰訊就需要不斷地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不斷地將自身的觸角深入到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業務,不同的產品當中。

在這個過程當中,騰訊必然會走到前臺,必然會不斷地擴大自身的規模。

當互聯網技術開始蛻變,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AI爲代表的新技術開始逐漸成熟和完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騰訊的底層驅動技術,同樣開始從互聯網技術,蛻變成爲了這些新的技術。

同互聯網技術需要不斷地「+」不同,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AI爲代表的技術,更多地需要的是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讓產業本身發生嬗變,才能發揮自身的效力。

這個時候,騰訊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持續不斷地用「互聯網+」來擴大規模,而是需要不斷地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AI技術來深入到產業的內部,對產業內部的元素、流程和環節進行改造,從而帶來產業的升級,以此來達成供給側的升級,最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時,騰訊是不需要走到前臺的,而是需要深入到產業之中的,而是需要強化對產業的融合的。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纔看到了騰訊的隱身。

當騰訊甘願走到幕後,特別是當騰訊敢於當產業的「孺子牛」,這樣的騰訊,其實是令人生畏的。

結語

毋庸置疑的是,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一次轉折。

正是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我們看到的是,曾經真正意義上的頭部——騰訊開始一點一點地隱身。

說到底,騰訊目標對象的改變、商業模式的嬗變以及底層技術的躍遷,最終導致了這一點。

由此來看,隱身的騰訊,遠比走到臺前的騰訊,更加令人生畏。

它,預示着騰訊的嬗變正在發生,同樣暗示着行業的風向,正悄然改變。

騰訊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的玩家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