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生物系列之2/巴哈馬藍洞 厭氧紫細菌另成世界

巴哈馬藍洞。(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大概在10至20億年前,地球當時的海洋被認爲是處在無氧的狀態,因爲能吸收光能,但不釋放氧氣厭氧細菌海中生活着,並在有10億年曆史之久的海巖中留下了化石痕跡

今天,在巴哈馬羣島上一些與世隔絕,稱爲「藍洞」的海穴裡(如上圖),涵養聚集了大量的厭氧紫細菌和綠細菌,他們的合作用不會製造出氧氣,因此有着很不一樣的生態系統。

天文生物學家在此研究他們的生活形態,看看和現代植物藍綠藻等行光合作用並釋放氧氣的生物有何不同。因爲有植物等生物釋放氧氣,大氣中才有足夠含量的氧氣以支持人類等多細胞生命的存續。

FETTSS(從地球到太陽系,From Earth To The Solar System)天文生物(Astrobiology)系列,爲臺北天文館與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葉永教授合作之成果影像並獲得NASA FETTSS製作小組同意授權。整系列共25幅與天文生物研究相關的照片與說明,將分次刊登於天文新知中,並於臺北天文館大廳展出高解析影像,歡迎參觀!(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