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免費音樂會 感受柏林人對生活的愛
德國是一個有着深厚音樂傳統的國家,聽音樂會是德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自3月起,各大音樂機構因疫情關閉了近半年,近期柏林的文化生活逐步重啓,不少音樂機構在恢復商業演出的同時,還推出公益演出,讓更多人享受音樂。筆者參加了幾場不同形式的免費音樂會,德國人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柏林國家樂團聲名顯赫,門德爾鬆、舒曼、韋伯、理查德·施特勞斯等衆多音樂大師都曾擔任樂團的音樂總監。2020年是柏林國家樂團成立450週年,原本貫穿全年的慶祝活動受疫情影響而推遲,慶典系列活動最終確定9月初在國家歌劇院舉辦。10場免費音樂會門票一票難求,爲了讓觀衆保持社交距離,國家歌劇院將每場觀衆數量嚴格控制在劇場容量的1/10左右。
“國家樂團日”活動從中午持續至午夜,筆者幸運地預約到了大廳和庭院各一場音樂會,在歌劇院門口排隊等候檢票時,觀衆都自覺戴上口罩,保持1.5米的規定距離。大廳音樂會分爲“單人”和“雙人”兩種票,奇數橫排安排雙人座位,只有同住的人(如直系親屬、伴侶、看護等)可以坐在一起,偶數橫排安排單人座位。筆者是單人票,在池座最後一排正中間,左右兩邊各五個座位都被事先用布條封住,雙人座與前後兩排單人座的位置也精準地錯開,以嚴謹實用的方式拉開了陌生觀衆之間的距離。庭院音樂會在露天舉行,每場25個預約名額,現場擺放了間隔開的25組座位,每組四個座位。每個預約人最多可帶三名同住者一起來,同來的人都要填寫個人信息表,以備日後必要時追蹤傳染路徑。
大廳的5場音樂會精心設置了“春”“夏”“秋”“冬”“長夜”等不同主題。當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四季交響曲》中的《春天》第一個旋律響起時,不算很懂音樂的筆者依然深受感動和震撼,經歷了疫情考驗的人特別能體會那種大自然從沉睡中甦醒、萬物生機盎然的喜悅之情。一場音樂會終了,儘管觀衆都意猶未盡,但仍秩序井然地迅速離場,因爲工作人員要及時對現場徹底清潔和消毒,以迎接一小時後新一批觀衆的到來。
筆者週末散步時,還偶遇了一場音樂“快閃”,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當時正在市中心一座購物廣場上進行露天演出。這是主題爲“柏林需要音樂!”的公益活動,樂團兵分多路,全天陸續到達勃蘭登堡門、博物館島、憲兵廣場等13個柏林的地標景點,從早晨至傍晚每小時上演一至兩場免費音樂會。每場演出時長爲半小時,包括長笛三重奏、絃樂四重奏、大號長號五重奏等各種陣容,演奏曲目也豐富多樣。
筆者決定跟隨樂團的足跡穿過城市走一趟“音樂之路”。筆者在每個演出地點找工作人員加蓋一枚印章,好像在認真完成一個尋寶遊戲,最後如願收穫樂團贈送的紀念禮包——裡面裝有印着德意志交響樂團名字的紅色T恤、水杯和特製的口罩。“音樂並非奢侈品,而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這是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希望通過音樂快閃活動傳達的理念。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在上世紀90年代以先鋒音樂而聞名世界,目前的常駐演出地點是著名的柏林愛樂音樂廳。
柏林科恩公園是一個新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式花園。筆者也多次在這裡聽免費音樂會。每年夏秋兩季的週日,科恩公園都會在畫廊前的空地上舉辦免費露天音樂會,這個傳統已延續30多年,今年因爲疫情,原計劃從6月開始的音樂會日程推遲到8月,爲達到衛生要求和讓觀衆保持社交距離,原來爲觀衆設置的長凳也被撤掉。不久前,筆者就和其他觀衆一起站着如醉如癡地聽完了一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