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五都候選人誰會去大陸?

臺灣政治人物民主朝聖、募款地在美國,所以國民黨民進黨都有候選人先後去了美國(和日本)。至於五都候選人去不去大陸,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不去大陸也不能說候選人沒有世界觀。然而,最活躍經濟體對岸、最近的路也在對岸;如果不能前進大陸,不但世界觀不完整,更是在兩岸政策上的缺失。

登陸否 端賴選情研判

去不去大陸是個人行爲,是五都候選人基於對自己選情是否有利,基於對將來當選之後市政是否需要等的考慮。候選人去大陸,究竟是選舉投票之前去,還是當選之後去,似乎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研判需要不需要去、能不能去、去了後能給管轄都市帶來什麼。

常理和臺灣政治生態推斷,藍營的候選人去大陸、會臺商隨時可以成行,即便投票之前去,民進黨候選人也不一定會在這個時候罵他們親中賣臺。爲了選舉,綠營候選人一定會以地方選舉無需政治化去模糊兩岸政策立場籠絡中間選民;但對將會登陸的對手,會縱容支持者對某些人開罵、對某些人不罵。

無論被罵與否,可以預見藍營候選人(或由黨團代表),一定會在選前前進大陸,考察大陸著名城市建設、建立親密聯繫會見與慰問自己所在都市的大陸臺商等。

同樣可預見的是,民進黨的五都候選人登陸機會十分渺茫。一方面,民進黨候選人登陸的意願未必有那麼高,即便希望到大陸一看的候選人,也因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以及相關規定,讓登陸頗多障礙。另一方面,因爲民進黨候選人到大陸引起的兩岸轟動效應,肯定強於藍營候選人,中共儘管希望民進黨重量級人物登陸,但應該不會配合民進黨的選舉表演。

特別是選情緊繃的北北兩市的候選人,民進黨即便登陸意願很足,大陸要價也必高。淡化污名化大陸作用,會被民進黨作爲候選人無法登陸的替代策略

登陸態度 民進黨難客觀

五都候選人有沒有去大陸的意願和可能,不僅僅是考驗候選人本身能否跳脫該黨意識形態的指標,也是兩黨兩岸政策走向的試金石。藍營的候選人即便不去大陸,一般認爲並不會讓兩岸政策執行和城市交流上,有所窒礙;民進黨的候選人即使勉強去了大陸,但在民進黨兩岸政策沒有明晰之前,會不會像陳菊登陸那樣是種表演,或者像蘇治芬登陸那樣扭捏作態?會是很大的疑慮,因爲民進黨只有像蘇煥智等不參加選舉的人,對大陸的態度才能夠較爲客觀。

候選人的世界觀不是靠到美國轉一圈,就能夠有了的;而要擔任臺灣5個現代化都市的候選人,對最活躍、最近的經濟體不能善用,則一定是種遺憾,何況對岸還有上百萬的臺商。隨着兩岸進一步交流,五都市長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無論是誰當選,登陸恐怕愈加不可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