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需要自己做一把尺

陳嘉禾(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在投資工作中,會面對諸多挑戰,我們的投資組合市值會上躥下跳:今天國際形勢變動,股票大跌,晚上回家一看市值跌了5%;明天上市公司宣佈重組進軍新產業,股票上漲3%。如此種種,讓許多投資者心煩氣躁,不光自己賺不到多少錢,甚至家庭關係都緊張起來。

其實,投資大可不必如此費勁。其中的秘訣,就在於投資者需要自己做一把尺子,把自己整個投資組合的真正價值計算出來。然後,我們只要用這把尺子衡量自己的投資業績,而不是用外部報價來衡量投資業績,就可以做到心中淡然,將市場波動視爲過眼雲煙。

我認識一位靠收租爲生的人,自己在一線城市有個四五套房子,每個月有兩三萬元房租進賬,日子過得優哉遊哉。這幾年房價不穩,我想他肯定擔心房子下跌,結果聊起來他卻說:“反正每個月租金不少,我怕什麼?”姑且不論他拿着估值昂貴的房子是不是好投資,至少這種“只看房子產生的利潤和現金,不看房子報價”的思考方式,讓他的情緒非常淡定。

既然對房子的投資可以如此思考,證券投資者爲什麼不能如此思考自己的股票呢?爲什麼看着自己的賬戶,然後說“哎呀又賺了幾萬”“哎呀剛賺的幾萬虧掉了還倒賠十萬進去”。投資者可以學那位靠房子收租的人,把自己的股票賬戶打開,然後說:“這些企業每年給我賺十萬元的利潤,同時給我三萬元的分紅。至於它們的市值是多少,我根本不在乎。”

只要有了這把“內在價值的尺子”,我們對投資的思路就會變得清晰而簡單。我們根本不需要在乎市場每天的漲跌,投資組合的市值今年上漲50%也好,下跌30%也罷,跟我們毫無關係。我們只要給自己定下一個每年基本面上漲15%、20%,甚至30%的目標就可以了(在不成熟市場,當資金體量不大的時候,30%是一個可以嘗試的目標)。只要達到這個目標,那麼市值的漲跌,我們根本不必去看。

計算投資組合內在價值,是一件簡單但是稍微有點繁瑣的事情。這需要投資者把自己所有的股票列出來,從公告或者數據庫中,找到它們的每股淨利潤、每股淨資產、每股派息等指標,然後把這些指標和股數相乘,最後把結果加總,就能得到投資組合的財務價值。財務價值在大多數時候,可以看作近似等於內在價值的數字,而其中的一些偏差則需要我們手動主觀修正。

聰明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以上的計算中,根本沒有股價、市值、市場報價什麼事兒。決定投資組合價值的因素只有利潤、資產、股息、股數,至於每股報價是多少,根本無關緊要。如此計算投資組合的價值,我們就可以說上一句:“市場波動何有於我哉!”

將這種計算方法推而廣之,我們甚至可以把其他所有的投資產品,都包含在這個資產包的計算中。比如,一套房子產生的淨利潤,就等於它的年度租金減去裝修折舊、房屋折舊、空置期、物業費等項目;銀行存款產生的淨利潤,就等於它的利息;黃金所產生的淨利潤則是個零,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在進行這種跨資產的基本面計算以前,我們會對不同資產有不同的感情:房子可以用來住,銀行存款穩當,股票市值跳來跳去,黃金閃閃放光等。但是,須知所有資產所賺取的利潤,本質都是一樣的:出租房子得到的現金,和購買股票獲得的股息現金,這兩種現金難道有什麼區別嗎?股票的股息年年不同,房地產的租金就能保證每年一樣嗎?股票也許有風險,但是房子難道沒有風險嗎?那些被樓下鄰居砸了承重牆,或者隔壁建起一個垃圾處理廠的倒黴房東,肯定這樣認爲。

通過基本面計算,也就是使用“自己計算的基本面之尺”的思考方式,我們就可以把所有的資產,用同一種方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如此,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清不同資產之間的孰優孰劣,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也就變得很容易了。

有人也許會說:“基本面的尺子有什麼用呢?畢竟如果要用錢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看市值是多少呀?”這話沒錯,基本面的尺子在短期內是沒法變現的。但是,我們投資的目的難道是爲了每天都能變現嗎?

如果你平時根本用不到這些錢,它們的短期變現能力究竟有多重要?而當一個投資者的組合能以每年20%,甚至30%的速度實現基本面增長時,假以時日,比如一二十年,這位投資者的市值變化,也一定會無限趨近於他的基本面增長速度。

市場的變化波譎雲詭,投資的生活擔驚受怕。對於許許多多投資者來說,投資並不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但是,當你有了自己的“價值之尺”,並且百分之百以這把尺子衡量自己的投資業績時,你就會突然發現,自己的投資工作變得簡單、愉快、高效。如此神奇的尺子,你難道不想擁有一把嗎?那就趕緊動手計算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