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生正精彩!張金鶚老宅換新屋 身後捐房做公益

▲前臺北市副市長張金鶚退休後重拾畫筆,連辦3次畫展,一圓年輕時的夢想。(圖/鏡週刊提供,下同)

圖、文/鏡週刊

面臨高齡少子化的衝擊,臺灣也步入日本老人獨居的後塵,如何老有所終、老有好伴?已成爲六字頭的銀髮高年級生關切的議題,69歲的前臺北市副市長、房地產學者張金鶚堅持人生的淨現值(NPV)歸零,亦即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完,他賣掉老宅、換新成屋,讓退休宅陪伴自己一起老,並以「在宅老化」爲前提,思考「捐房養老」或「售後回租」等2大方案,達到住房自由的人生。

這天從捷運木柵站步行15分鐘彎進清幽山徑,來到臺北後花園,張金鶚正在陽臺揮灑油畫,「我退休後多數時間都在學習過去沒做過的嘗試,9月還要去臺南辦畫展。」張金鶚笑說,讀中原大學建築系時,每次繪畫作業都交不出來,對畫畫有很深的無力感,後來才選擇房地產專業,當建築系的逃兵。如今重拾畫筆,還連辦3次畫展,算是圓了年輕時的遺憾。

退休後的日常,張金鶚以學習新事物爲主,至於退休後的居住規劃,他毫不思考地說,老後要住在自己的房子,「退休前因教學工作忙碌,家只是提供休憩的地方;退休後,家成爲我生活的重心,所以決定買新成屋,完善的社區公設及安全的物業管理,能滿足退休族的日常需求,重點是入住新成屋,能讓房子陪着我一起變老。」

告別40年老宅,4年前、65歲時,張金鶚買下可以一起共老的房子。因房價高漲,他出脫自有的2間老屋,爲總價4,000萬元的新屋湊足款項,「老宅各以1,500萬元、2千多萬元賣出,有了這筆錢,就不必負擔龐大的貸款壓力。」如今權狀面積60坪的空間,擺滿他的油畫及攝影作品。

由於退休以「在宅老化」爲前提,張金鶚審慎評估2個方案,第1是伊甸基金會的「捐房養老」,第2則是將名下房屋「售後回租」。

▲前臺北市副市長張金鶚退休後重拾畫筆,連辦3次畫展,一圓年輕時的夢想。

「我主張人生淨現值(NPV)歸零,就連不動產也要歸零。」張金鶚說,「人老了不是要錢,而是要得到照顧,伊甸基金會『附負擔捐贈』的公益型以房養老方案,可依據房屋價值換取等值的照護服務,平時由伊甸照顧,身故後將房子捐贈給他們,做爲中南部癌症患者北上治療的住宿中繼站。」頂客族張金鶚表示,這樣一來,即使沒有晚輩照料,自己老後也不用擔心無人看顧。

以72歲的獨居長輩郭先生爲例,自宅位於北市南海路公寓,未婚、無子女,由外甥照顧。當初郭先生約定在他生活無法自理時,由伊甸協助送至安養中心,並將房子的使用權交給伊甸。伊甸委請不動產鑑價公司對公寓估價,將房屋價值除以郭先生的餘命,計算出月費約4萬元,可換取等值服務。

伊甸照顧陪伴郭先生8年,期間除了定期面訪和電訪,郭先生需要就醫住院、請看護,或一度轉住養老院,都由伊甸人員陪同。類似的終老服務,便是張金鶚考量捐房養老的主因。

張金鶚另思考「售後回租」,目的是活用資金,「近年在『居住正義』的議題研究上,我花費較多資金,除了成立『好時價』自動估價系統公益平臺,還有『張金鶚住房研究薪火傳承獎』,提供爲期2年的研究資金贊助,希望鼓勵年輕後輩持續貢獻房地產長才。所以有打算將房子賣給乾女兒再回租,讓錢財能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他說。

更多鏡週刊報導【退休住房提案3】他自彈自唱錄取青銀共居種子 社宅租金打8折互動比家人親【退休住房提案4】一起入住長壽之鄉! 臺灣房屋集團打造高端養生宅享樂齡生活【退休住房提案1】揪好友集資蓋屋共度餘生 62歲牙醫李偉文臺南打造退休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