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堡,標準德語在這裡誕生

德國圖林根州有個中世紀小城森納赫城西南方不到3公里處的山峰上矗立着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堡——瓦爾特堡(如圖)。在瓦爾特堡近千年的歷史中有無數傳奇上演,其中有兩位名人,他們不是王侯將相,但卻對德國乃至歐洲歷史文化都有很大影響,這就是聖·伊麗莎白馬丁·路德,前者開創德國慈善,後者開了歐洲思想與宗教解放先河。很多人來瓦爾特堡,就是爲了追尋他們的足跡

筆者初到德國時,幾乎在每個大城市都會看到伊麗莎白醫院,當時我感到不解,爲什麼這麼多醫院要以伊麗莎白命名呢?參觀了瓦爾特堡之後我才知道其歷史淵源。

伊麗莎白1207年出生在匈牙利,是匈牙利國王的女兒。她4歲就被送到了瓦爾特堡,10年後與瓦爾特堡的主人路德維希結婚,成爲瓦爾特堡的女主人伊麗莎白·馮·圖林根。從此,她開始資助窮人救濟病人。瓦爾特堡中有一條伊麗莎白畫廊,後人用繪畫的形式記載了她接濟窮人與救助病人的善舉。有記述她給窮苦人送食品的,有她充滿愛意爲病人洗澡的。還有一幅畫特別有意思,據說她的丈夫有時候會反對她這樣做,於是她就會把食品蓋住帶出去。結果有一次她挎着籃子麪包要出去,被她的丈夫攔住了,他要看看裡面是什麼,結果蓋布揭開後,籃子裡的麪包變成了鮮花。這當然是根據傳說繪製的,歷史記載中她的丈夫是支持她搞慈善事業的。

1231年,24歲的伊麗莎白離世。導遊介紹說,她是被累死的。1235年,她被羅馬天主教廷封聖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非常懷念這位慈善事業的先驅。在瓦爾特堡中當年伊麗莎白的起居室被上百萬塊金色的玻璃馬賽克裝飾金碧輝煌,這是19世紀時德皇威廉爲了紀念這位先賢特意贈送的。

另一位與瓦爾特堡結緣的歷史人物是德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圖林根是他的故鄉。1521年5月4日,馬丁·路德在回家途中被幾名士兵“綁架”到瓦爾特堡。其實,當時的羅馬教廷正在通緝追捕馬丁·路德,支持他搞宗教改革薩克森選帝腓特烈三世爲了保護他,就派士兵把他秘密地送到了瓦爾特堡。在瓦爾特堡中他隱姓埋名,用容克·約爾格的假名隱居。在這裡,他一直住到1522年的3月1日。在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對德國宗教文化以及語言都影響巨大的事情,他把聖經新約希臘文翻譯成德語。此時的德國沒有統一的語言,各地區都在使用各自的方言。他在翻譯過程中儘量使用各地區人們都聽得懂的詞彙,以便聖經能夠更快地流傳普及。德國15世紀的發明家約翰內斯·古登堡鉛字活字印刷術在16世紀已經普及,這部譯作可以大量印刷出版,再加上是用大多數人能夠看得懂的語言譯成的,這部聖經的譯本問世後很快很廣地流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能馬丁·路德本人也沒有想到,他的這部譯作不僅給新教徒們提供了一本可以讀得懂的聖經,也在德語地區誕生了一個影響巨大的副產品——標準德語。這一偉大的創舉就是馬丁·路德在瓦爾特堡中那間小小的、裝飾簡陋的屋子裡完成的。這間他當年居住過的陋室中今天仍擺放一張粗糙的書桌,供遊客參觀。

瓦爾特堡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旺季時,遊客們有時要排隊兩個小時才能進到瓦爾特堡裡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