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盲盒、“古錢幣”巧克力 河南博物院爲何如此會玩?

視線】挖盲盒、兌“古錢幣”,河南博物院真會玩

“奔着考古盲盒來的,沒想到又被‘古錢幣’巧克力圈了粉。”

“買回去收藏吧,真捨不得吃掉。”

繼“考古盲盒”火爆網絡之後,春節期間,河南博物院推出了“考古盲盒”新年限量版“來自河南博物院的紅包”,在已有館藏古幣仿製品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枚“壓勝錢”仿製品,同時上新了一款能吃的“古錢幣巧克力”,再度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感受到“一抔土的情懷

“這款巧克力包含10種院藏‘古錢幣’,涉及春秋、戰國、西漢新莽、北宋、北齊等時期,造型各異且精美,可以說是古錢幣科普的入門級‘教科書’,不僅有創意還實用。”對於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來說,“古錢幣”巧克力成爲“爆款”,她並不意外。

不過,在河南博物院衆多文創產品中,最火的依然要數考古盲盒,爲了應對春節,從2月10日開始在線上一次性上架12000個,截至2月15日已經售罄,線下每天推出500個預約號,每人限購3個,仍舊賣到脫銷。春節過後,考古盲盒又恢復了每晚8點上架,分分鐘被秒殺常態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的用材市面上同類型的產品有所不同。用來包裹“文物”的土含有古都洛陽邙山的土壤,體驗者們收到產品時,表面來看其實就是一個“土疙瘩”。

也正是這種“不知道會挖出什麼”的未知性,給了大家更多消費刺激與參與感

“我們就是要讓大家感受到‘一抔土的情懷’,在細細挖掘過程中,體味中原文化魅力。”宋華說。

將科普貫徹到底

手套那麼一戴,考古專家那感覺來了,在家裡也可以挖文物!”

“買考古盲盒是一份快樂,拆開的過程還得到第二份快樂。”

許多網友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考古”過程,小鏟子一鏟,小刷子一刷,手法不輸專業人士

作爲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王牌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將“動態文創”的概念貫徹到底。

與普通盲盒不同,考古盲盒跳脫了傳統盲盒“拆盒即結束”的設置,不僅將考古發掘融入了“拆盒”過程,更將考古“戰利品”帶入到一個更大的遊戲中,非常符合年輕人求新求異的探索性娛樂性的消費心理。

據介紹,盲盒裡精美仿製的青銅器元寶、小銅佛、銅鑑銀牌銀元玉器紀念牌刀幣陶器等“奇珍異寶”,通過多道工序,進行“做舊”,儘可能呈現文物出土時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洛陽鏟也得到了體現。盲盒裡的微型洛陽鏟外觀金色,還雕刻花紋,幾乎是按比例縮小復刻的。

包裝改了12稿、版本更新6次、翻模20多次……“無論是文案、包裝,還是內部設計,我們都有精益求精的空間。”宋華表示,“‘考古盲盒’的‘盲’是科普文化之意,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最初獵奇探寶逐漸轉變成現在熱衷探尋寶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考古盲盒’真正實現了它的科普價值。”

讓文物動起來、活起來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好的文創產品在拿到手的時候,一定要能講得出故事,有說頭,有辨識度,有記憶點。”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化產業部開發科科長杜華說,賣出去的產品要和公衆產生情感連接,讓人願意向外“安利”,自覺或不自覺地起到對文物的宣傳和推廣作用。

“以95後、00後爲代表的Z世代年輕人正逐步成長爲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感,讓國風玩具獲得了龐大的市場。而‘考古盲盒’的火爆正是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說,文創產品要想被市場所接受,核心競爭力在於產品背後的文化和創意。

“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文物動起來、活起來,讓冷門偏門的考古熱起來、被公衆熟起來。”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把“考古發掘”從被動學習變爲有趣的主動探索,吸引着年輕人通過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拉近他們和歷史文化的距離。

記者 餘嘉熙 通訊員 董君亞 許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