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私募股權成投資危險地帶

中新經緯7月15日電 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15日報道,私募股權投資已成爲投資者的危險地帶。

根據麥肯錫的數據,儘管融資成本增加、增長前景不確定,但截至去年6月30日,私募市場管理的資產總額達到了13.1萬億美元,自2018年以來年均增長近20%。

報道指出,籌款額已從2021年的高峰開始下降,但道富銀行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機構投資者打算增加對幾乎所有私人市場的敞口,包括基礎設施、私人債務、私募股權和房地產。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私募市場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大型收購類,其建立在寬鬆的貨幣政策基礎上。大部分回報並非來自投資組合公司的效率提升,而是來自不斷增長的市場倍數,以及通過槓桿來出售資產,這增加了股本回報相對於資產回報的比例。

由於槓桿的作用,如今市場倍數已經下降,融資成本已經上升,資產負債表變得薄弱。在倍數低迷的情況下,經理們不願出售資產並實現回報,導致對投資者的支付較低。至於私人債務,其增長主要是由於監管套利,自金融危機以來,銀行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報道認爲,私募基金的治理缺陷在廉價資金繁榮時期被人忽視,自從利率迴歸正常以來,估值問題一直很嚴重。私募基金經理對其資產價值的減記幅度往往遠小於公開市場的下跌幅度,考慮到該資產類別的槓桿和非流動性更高,減記幅度應該遠大於公開股權。

同樣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第五巡迴上訴法院上月決定廢除美國證交會對於提高私募股權績效和費用透明度的新規定。這讓披露缺乏統一性,而是基於管理人與投資者之間的個別協議,關於內部收益率的計算和不透明的秘密費用引發了很多爭議。

美國證交會也一直擔心,市場上缺乏明確的估值程序和緩解行業內無數利益衝突的規程。其中包括大量的續投基金,即經理將投資組合公司出售給新基金,這使他們免受公開市場估值的影響,此類交易涉及收購集團費用的大幅增加。

對於低流動性資產的敞口,導致面臨所謂“終局”的養老金基金的投資組合平衡問題日益嚴重,“終局”指的是通過買斷或買入方式將養老金義務和相匹配的資產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樂於接收低流動性資產,即使接收,也會施加嚴格的減值。

報道還稱,相對於公開市場,評估私募股權的表現是困難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凱里商學院的Jeffrey Hooke認爲,私募股權經理在大量保密條款和錯誤信息的掩蓋下,隱瞞了表現一般的投資回報,“他們用一個簡單概念——通過借錢來增加股權回報,塑造了一個幾乎沒有問責制的龐大商業帝國”。

而最大的問題與成本有關。私募基金通常基於投資者承諾投入的資金收取2%的年度管理費,以及在通常爲8%的預先約定回報門檻之上,收取20%利潤的費用。相比於被動管理報價股票投資的較小百分比成本,這對績效是一個巨大的拖累。

報道指出,從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中輕鬆獲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私人資本對投資者來說是更加危險的領域。(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