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飛回新寶貝?這項技術竟是農業進化的加速器

出品|本站新聞

導語:神舟十三號返航時爲我們帶回了一些“太空寶貝”——12000顆左右種子,承載着諸多科學家希望,成功落地,讓我們一起探索下中國的太空育種技術吧。

一、神奇的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也被稱爲航空育種,即在太空環境中誘發種子變異,從而讓種子能夠加速進化,獲得更優秀的基因,更好地爲人們所用。太空育種最關鍵的就是太空所提供的特殊環境,那究竟特殊在哪呢?

1.微重力

中國空間站在距離地球約400千米的軌道上運行,空間站處於失重狀態,地球引力作用明顯下降。空間站圍繞地球運轉,主要受地球引力和空間站運動狀態的影響。

爲滿足微重力的試驗要求,需要調整運動狀態,保證地球引力等於空間站圍繞軌道運行向心力。同時,爲了避免瞬態干擾,在微重力試驗中避免空間站進行變軌、姿態調整、交會對接與艙段分離等動作,航天員運動活動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並且對存在較大振動干擾設備採用隔振設計 [1]。

2.強輻射

空間站在運行過程中主要受到輻射包括:銀河宇宙射線、太陽宇宙射線、地球輻射帶輻射。其中,銀河宇宙射線受到屏蔽作用影響有限,太陽宇宙射線發生頻率較低,地球輻射帶輻射是空間站主要的輻射源。

地球輻射帶是被地磁場俘獲的高能帶電粒子區域,帶電粒子在地磁場作用下產生複雜運動而形成。磁場俘獲帶中的高能粒子與空間站作用,包括與艙壁、艙內物資設備和人員相互作用, 誘導產生的中子、核碎片或其他各種繼發和次級輻射,正是這些帶電粒子對搭載於航天器中的生物體產生輻射影響。

3.高真空

空間站具有高真空特性,能夠爲育種提供“純淨”的培養環境。由於缺乏足夠的氧氣,這樣就能夠減少地球實驗室所存在的細菌、微生物等影響,從而提升育種的質量,按照科學研究的目的進行種子培育。

二、太空育種的關鍵技術需幾“櫃”

爲了挖掘太空育種的潛力,通過開發關鍵設備和育種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實驗能力,爲科學研究不同環境提供支持。其中,太空育種關鍵設備包括以下幾個實驗櫃:

1.變重力實驗櫃

地球地面的重力加速度爲9.8m/s2,在地球試驗將會始終受到重力影響。空間微重力環境不受重力影響,可以根據試驗需求模擬不同重力加速度,範圍爲0-19.6m/s2,這就需要邊重力科學實驗櫃。

其主要結構爲左右兩側的離心機,其直徑達到900mm,並且直徑目前全世界最大。根據外觀就可大致看出其原理,即利用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力,從而模擬重力加速度,通過改變速度,也就能改變所模擬的重力加速度。

2.生命生態實驗櫃

該櫃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工構建的生態系統,能夠提供光照、二氧化碳、溫度、營養等動植物生存的條件,保證動植物能夠正常的成長髮育。由於太空的微重力和輻射作用,在生命生態實驗櫃就能夠研究太空特殊環境的影響。

3生物技術實驗櫃

生物技術實驗櫃主要是支持開展以生物細胞培養和組織構建、空間蛋白質結晶、蛋白與核酸共起源、空間生物力學等生物技術及應用研究,關注細胞、生化、分子等生命科學尖端學科。該實驗櫃以微觀分子進行探索分析, 能夠從本源研究天空中生物技術。

三、太空育種安全嗎?

從原理講,太空育種屬於內源基因改良,也就是提供外部變異環境,由種子DNA進行突變和重組。與袁隆平院士在野外發現具有高產量的水稻種子一樣,只不過太空育種是採取人爲干預措施,不像水稻育種是依靠大自然被動選擇。因此,太空育種從理論上分析非常安全。

種子在天空完成誘變僅是第一步,而返回地面擇優培育同樣重要。需進行至少三代的地面培育,經歷4到8年甚至更長時間,結合生物優選方式,經過多代篩選、淘汰、試種、審定,能夠表現優質基因並且遺傳穩定,才能夠進一步進行研究應用,最終通過所有的環節,才能成爲進入市場的新品種。

可以看出,地面擇優培育需要長期選擇,設置有嚴格的審覈標準,只有滿足要求品種才能真正進入市場。日常生活中,太空育種食品已經非常普遍。正是太空育種足夠安全,能夠提供口感更優、生長特徵更優的種子,從而進一步培育優質的作物。

結語:

太空育種是高科技發展的結果,在中國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利用太空環境發展農業,提供更具優勢的產品,更好地爲人類服務,有着重要的意義。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種子送上太空,形成新的“寶貝”,爲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楊彪,胡添元.空間站微重力環境研究與分析[J].載人航天,2014,20(02):178-183.DOI:10.16329/j.cnki.zrht.2014.02.014.

[2]李謹. 太空電離輻射誘發植物變異的初步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6.

[3]程彭超,閔銳.近地空間輻射環境與防護方法概述[J].輻射防護通訊,2017,37(01):14-21.

[1]柴雅欣. 解密太空育種[N]. 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05-08(004).DOI:10.28423/n.cnki.njjjc.2022.001883.

電工技術學報,2022,37(09):2295-2305+2340.DOI:10.19595/j.cnki.1000-6753.tces.210477.

[3]陳志強,周丹華,郭濤,王慧.植物航天育種的發展及其展望[J].衛星應用,2021(12):19-24.

[6]李衛東,崔清宇,馬長華,雷海民,王晶娟.我國中草藥航天育種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現代中藥,2020,22(03):447-451+460.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190208001.

[9]劉錄祥,郭會君,趙林姝,古佳玉,趙世榮.我國作物航天育種20年的基本成就與展望[J].核農學報,2007(06):589-5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