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協調機制要做到五個協同
來源:經濟日報
新時代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戰略統籌和政策協調是這一理論的重要實踐創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關鍵就在於完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趨於目標多元化和工具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注重調控工具創新,也要關注調控政策協調配合,加快構建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重點要做到五個方面的協同,不斷增強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各類經濟政策之間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經濟政策之間的協同配合,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決定》提出,要“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強化經濟政策協調,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條件,既要發揮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能,又要防止政策的錯位效應,避免形成“合成謬誤”或“分解謬誤”。
其一,注重財政和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兩大抓手。要統籌好兩類政策的總量匹配、結構平衡和節奏契合,提高二者在調控力度、時機等方面的協調程度,保持調控節奏和基調的一致性。貨幣政策要有效配合好財政負債規模合理增長以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效實施,財政政策要通過合理的國債發行優化短期利率向中長期利率的傳導效率。同時,要充分考慮國庫庫存資金變動對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把握好時間節點,處理好宏觀財政貨幣政策和微觀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關係,構建中國特色的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協調機制。
其二,堅持宏觀經濟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在這一過程中,要暢通宏觀經濟政策傳導渠道,強化總量性指標與結構性指標的有機銜接、約束性指標與預期性指標的統籌,確保宏觀經濟政策適當向重點產業領域和企業羣體傾斜,在保持產業平穩發展的同時推動產業組織優化和新舊動能轉換;發揮宏觀經濟政策對實際產能的調節功能,通過適度調控產業庫存週期,有效熨平經濟波動。
其三,促進宏觀經濟政策與價格、就業政策協調。宏觀經濟政策醞釀出臺要評估其對就業和價格總水平的影響,政策措施的操作落實要統籌考慮其給就業和價格總水平帶來的變化;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信號和就業目標的引導作用,根據就業和物價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統籌考慮宏觀調控的重點和節奏,千方百計穩定物價和擴大就業。
還要注意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在進行宏觀經濟政策頂層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方實際和差異性,有效激發地方積極性;地方政府要強化對相關政策的正確理解和順暢傳導,提高執行落實能力。
經濟與非經濟性政策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決定》也相應作出部署。非經濟性政策是維護國家利益、平衡公衆利益、保障市場公平、實現生態安全的重要工具,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必須兼顧非經濟性政策落實,非經濟性政策執行也應配合宏觀經濟政策實施。
一方面,重視經濟政策的社會影響以及社會政策的外溢效應。在統籌好效率和公平的基礎上,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應關注其對不同社會利益羣體的不同影響;社會政策實施也需要關注其經濟影響,將宏觀經濟影響評估全面納入社會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另一方面,要處理好監管政策與經濟政策之間的關係。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公衆利益平衡的前提下,把握好市場監管的節奏和力度,建立經濟監管的部門協調機制,完善監管部門、經濟部門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常態化溝通機制;統籌好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以是否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爲判斷標準,在出臺和執行政策過程中,進行綜合性考量、統籌性評估,防止由於執行不協調導致政策效果偏離經濟發展總體目標。
更重要的是,要把經濟外交實踐與國內經濟政策實施統籌考慮,打造高效的經濟外交信息共享平臺,確保各方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能夠及時獲取必要的對外經濟交往政策信息,提高經濟外交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預期管理與政策實施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工作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決定》提出,要“健全預期管理機制”。經濟政策的實施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有賴於預期引導和管理的加強,通過對市場與社會預期的調節,穩定企業與居民的心理預期,提高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不斷提升宏觀調控政策的實際效果。
首先,要建立中長期政策預期管理機制。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各項政策的穩定性、持續性和接續性;銜接好中央與地方各級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從政策協同上穩定市場和社會對中長期政策落實的預期。其次,要建立重大政策出臺預期評估機制。注重發揮各類智庫的積極作用,引導其深化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構建科學的市場預期評估機制,增強採用科學預期管理方法的能力,做好政策出臺對市場與社會影響的評估。再次,建立重大政策信息發佈協調機制,重視信息公開度,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完善部門間預期管理和輿情應對聯動機制。此外,還要通過增加內容提供、構建常規渠道、強化人員培養、拓展國際合作等方式,優化國內宏觀政策的預期傳導機制,提高預期管理效果。
存量管理與增量治理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推進改革,既要勇於“破”,又要善於“立”。《決定》提出,要“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隨着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存量生產要素、產業資產、社會財富和宏觀債務都相應增加,要堅持增量與存量並重的原則,加快研究和實施促進存量管理與增量治理協同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建立國家和地方兩級資產負債統計數據庫,提高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時效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增加宏觀經濟部門槓桿率相關指標,各類各級規劃和年度計劃應注重資產負債表流量指標、存量指標的銜接;挖掘資產負債表的管理功能,利用資產負債表對不同部門的資產負債總量和結構進行協調,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不斷拓展資產負債表的監測、預警功能,爲宏觀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二是統籌盤活存量資產和保持適度負債。加快盤活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的存量資產,穩妥化解地方債務和部分企業債務;鼓勵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項目發行上市,積極探索通過資產證券化等市場化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加快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和資產;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和國有企業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三是協調存量要素盤整和增量要素釋放。統籌增量建設用地與存量建設用地,實行統一規劃,強化統一管理;一體化推進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技能型社會建設,通過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力資本水平,通過建立健全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增加人力資源存量;整合科技資源,建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盤活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推進技術和資本要素深度融合發展;完善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建立健全數據流通交易規則,有序穩妥推進數據資產化,拓展規範化數據開發利用場景。
國內政策與全球政策協同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歷史、發展和民生、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需要把握的重要課題。《決定》提出,要“健全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機制”。隨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國內經濟政策外溢效應增強,加強與主要國家的宏觀政策協調是我國保持經濟穩定、避免外部衝擊、增強國際影響力的必要舉措。
一方面,推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切實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溝通,重點在經濟政策協同、發展規劃對接、重大政策調整等層面開展對話;充分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傳統多邊組織和G20等新型多邊機制,聯合主要國家全面推動財政貨幣政策協同,把控好各國政策外溢效應,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構建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多邊協調機制。另一方面,加強全球經濟風險管控協作。推進國際金融風險監測、識別、評估領域的政策合作,建立重大國際金融風險一致性行動工作機制;加快建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共管機制,共同構築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開展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治理國際合作,在保障信息安全、打破數據孤島等方面加強協同治理,共同保障新興行業的技術安全性、經濟可靠性、風險可控性、社會公平性。此外,還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主動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相關進程;參與相關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制定或修改,加快國內經濟基礎制度的適應性調整,提高國際經貿規則變革中的話語權;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拓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 錚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