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從電動車優勢看中國製造升級

社評

歐盟啓動對大陸進口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確認是否違反WTO公平貿易精神,如果調查結果認定補貼事實成立,預料將對大陸進口電動車課徵反傾銷關稅,或採取其他貿易限制措施。歐盟此舉並不令人意外,根據中國乘聯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汽車出口量佔中國整車出口總量比重從2018年的5.7%升至39.1%,其中絕大多數爲電動車,5年不到成長將近6倍。

具技術創新與市場規模

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銷售電動車,大陸品牌佔8%,高於2022年的6%,更是2021年4%的兩倍,歐盟委員會預估2025年將倍增,達到15%。大陸電動車在歐洲市佔率連年高速成長,對一向以汽車品牌及出口自豪的歐盟來說,難免感到緊張,也不樂見此一趨勢繼續發展,對中國電動車出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市場競爭因素外,基於地緣政治考量,不管是供應鏈關鍵技術及零組件的確保,或市場多元配置去風險等因素,都讓歐盟不敢放手讓大陸電動車繼續攻城掠地。中美競爭白熱化,中歐間貿易投資往來連帶受到波及。2020年底好不容易談成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因人權爭議與地緣政治因素被歐洲議會無限期凍結,大陸電動車在歐洲拓展市場受政治牽連。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代表大陸電動車競爭力沛然莫之能御,纔會引起歐盟緊張。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指出,2022年大陸電動車出口佔全球出口35%,高居全球首位,較2021年成長10%,更是2018年的8倍。隨着全球淨零減碳趨勢,電動車取代油車已是不可改變的潮流,未來大陸電動車出口勢必進一步增加。

不禁令人好奇,爲何大陸電動車生產、製造與出口能力,短短數年間會起到如此巨大的變化?連拜登都坦承,這場電動車競賽,美國明顯落後大陸。政府全面支持與鉅額補貼,恐怕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答案。不容否認這確實是一個無法忽略的重要元素,不過技術創新與市場規模,可能更是關鍵。

先從技術創新談起,過去在造車工藝上,引擎幾乎爲傳統燃油車的技術核心,也是美、日、德這些傳統汽車生產大國的優勢所在。然而當電動車時代來臨,技術核心也逐漸從引擎轉換到俗稱「三電系統」的電池、電驅、電控上,這讓自2006年起即全力投入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陸,得以掌握技術領跑者優勢。

尤其在電池製造方面,由於握有關鍵礦產鋰原料,使得大陸能夠創建一條從上到下的電池供應鏈,並讓包括寧德時代及比亞迪等大廠在內的鋰電池生產技術與規模,可以領先全球。根據知名電池及能源研究公司SNE統計,在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佔有率方面,今年上半年,光是寧德時代及比亞迪兩家市佔率合計就超過一半,高達52.5%。甚至還有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大陸整體市佔率,有機會達到8成。

帶動新興戰略產業突圍

市場規模是大陸電動車發展領跑全球另一個關鍵。這些年來,在政策推動及補助誘因下,大陸電動車市場已成爲全球最大市場。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6成在大陸。若以歷年銷量來看,全球已銷售電動車,大陸市場包辦一半以上。龐大的市場不只能夠產生規模效應、引來更多境外投資,還有助經驗累積與品質提升,成爲大陸維持電動車優勢與競爭力的重要元素。

從大陸電動車在全球的領跑地位來看,可進一步思考如何把握機遇,重新找回中國製造的優勢,甚至擴大到其他領域,使其成爲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動力來源。電動車爆發式成長代表的是製造思維的提升,背後隱含產業技術創新與市場翻轉。這不僅是單純的產業轉型升級而已,還包括產業標準制定與品牌地位的塑造能力,應足以形成技術輸出的典範,成爲下一波經濟增長新動能。

對面臨經濟轉型壓力,亟需提升世界工廠地位的大陸,這是不容錯過的大好時機。特別是當大陸科技脖子被美國愈卡愈緊之際,若能以電動車爲起頭,善加利用大陸本身的技術創新、市場規模與政府投入等優勢,將有機會引發連鎖效應,帶動其他新興戰略產業跟着突圍。這不只是過去大陸經濟成功發展的模式,相信也是未來中國經濟二次崛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