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經濟優先 中美應重啓貿易談判

旺報社評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屆滿兩週年,不出市場所料,大陸承諾在2017年進口基礎上額外增加2000億美元進口,最終還是跳票。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大陸僅履行了57%的承諾,其中農產品進口表現最好,達成率達83%,但仍有17%的差距。

盼煙硝散 回到正軌

拜登總統明確表示,在未看到中國確實履行採購承諾前,無意取消或鬆綁現行既有的關稅。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也強調,雙方會就此事進行溝通,不排除追究中國責任。市場甚至傳出,如果雙方談判失敗,美國可能會啓動新一輪貿易調查,對大陸進口商品加徵更多的關稅。一時間,煙硝瀰漫,中美貿易戰似乎又將捲土重來。對於好不容易擺脫疫情干擾、回到正軌的全球經貿,甚至中美雙方本身來說,恐怕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一方面,美國當前通膨問題亟爲嚴重。最新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來到7.5%,不僅創下40年來新高,更是連續11個月高於聯準會目標。急速上揚的物價走勢,除加劇美國企業經營壓力外,家庭生活成本與負擔增加,也讓民衆感受荷包縮水。拜登日前參加一場視訊會議時坦言,令人沮喪、難以處理的高物價問題,已成爲他們家庭餐桌上的日常話題,連第一夫人吉兒都明顯感受到肉價上漲壓力。

早先高盛對全美1500家中小企業進行營運狀況調查,高達84%受訪對象認爲,持續攀升的通膨是經營困難主因,76%企業則表示,物價上漲已造成公司財務出現狀況。一旦美國重啓貿易戰、甚至加徵新的關稅,勢必讓通膨問題更爲嚴重,難怪41名跨黨派參議員聯署致函貿易代表戴琪,希望取消絕大部分中國進口商品關稅。

美國今年經濟復甦狀況,恐怕未如想像樂觀。1月底IMF公佈最新經濟預測,除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下修0.5個百分點至4.4%外,亦把原先相當看好的美國,同步從5.2%下調至4%,幅度高達1.2個百分點。背後關鍵顯然在於供應鏈、通膨與升息等不確定因素,造成各個環節風險層層疊加。其中,因通膨而來的全面緊縮貨幣動作,恐更將牽一髮而動全身,壓抑美國經濟表現。

根據美銀美林最新公佈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在管理資產總額超過1兆美元的經理人當中,高達41%認爲聯準會鷹派的升息舉動,將會是今年最大尾端風險(類似黑天鵝概念),此一警訊已連續3個月高居首位。稍有不慎,恐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甚至經濟,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升息風險疊加貿易戰風險,全球經濟將難以承受,對早已深陷通膨與供應鏈麻煩的美國經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貿易開戰 雪上加霜

當然,受貿易戰衝擊的不只有美國,不想戰卻無法避戰的大陸更是首當其衝。今年大陸經濟情勢遭遇強烈逆風,從供給端到需求端,都有急迫待處理的問題,不會希望貿易戰再來攪局。這也是爲何即便面對美國強力打壓與制裁,大陸也不願輕易採取報復行動,反而頻釋善意、重申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就如同日前大陸駐美大使秦剛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一再強調的,中美雙方可以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強化雙邊關係並謀求彼此最大的利益。

在疫情遲未消退且雙方經濟都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之際,中美最不需要的就是在彼此傷口上撒鹽,甚至火上加油、重新制造紛爭。國防外交如此,貿易往來亦然。「和」則兩利、「戰」則兩害,絕對是當下中美關係最佳寫照。不容否認,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確是中美雙方歷經艱辛的交涉與談判後,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但這並非意味着它就是最好、也是最適合當前中美互動的一個結果。更不用說,實際上部分內容執行起來,明顯不符現實狀況與雙方需要,甚至可能成爲貿易戰重啓的導火線。

疫情打擊下,全球經濟風險大大提高,美中兩國有必要建立經濟優先共識,儘速重啓談判,達成新的貿易協議。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讓彼此有更多對話空間;二是避免貿易戰升溫,降低雙方經濟下行風險與不確定性,相信是全球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