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關係的20萬與600萬密碼

社評

到底有多少臺灣人長居大陸,兩岸官方都沒有精確的統計數據,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透露,共18萬臺灣居民在大陸接種新冠疫苗。加上大陸疫苗覆蓋率逾9成、並未有太多臺灣人專程赴大陸打疫苗兩因素,可以推論,加上因身體狀況、個人意願、年齡等因素未接種疫苗者,目前在大陸常住的臺灣人約20餘萬。這20多萬人,可視爲大陸現階段「單向融合」政策的主要受衆。

大陸應超越藍綠政治思維

臺灣選舉存在「關鍵選民」的概念,指這羣人的取向很可能決定選戰大局。就兩岸關係而言,號稱有「百萬臺商」在陸發展,事實上長住的可能只有20多萬臺灣人,佔全臺2300萬人不到百分之一,但這批人應當視爲兩岸和平、融合發展的「關鍵少數」。從近期大陸對臺宣傳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看到陸方有意讓他們發揮示範作用,例如資深藝人方芳發聲反對戰爭、支持和統,再如歌手楊宗緯被披露在廈門定居等。儘管這些內容難免遭到綠營的批判,但臺灣人在大陸過上好日子,這對兩岸和平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20萬人相對2300萬人看上去很少,但如果算上他們在臺灣的家人、親友,至少可以影響百萬臺灣人對大陸和兩岸前景的認知。臺灣之所以形成親美的社會氛圍,正是源於類似的歷史因素。

國民政府遷臺後,大量本省及外省菁英赴美求學、定居。臺灣引以爲傲、大陸高度依賴的半導體產業,發端於美國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與產業轉移。若稍拉長曆史維度,只要大陸不斷把自己建設好、發展好、治理好,不必急於一時一事的政治波瀾,當數百萬乃至上千萬臺灣民衆就像當年仰視美國一樣,真切感受到大陸是一個文化相通、富而好禮、可以追求人生理想的地方時,心靈契合就不再是目標,而是現實。

回到臺灣的選舉及政治版圖。從近幾次公投、罷免和補選的得票分佈來分析,民進黨「抗中保臺」雖然如一記猛藥般在2020席捲817萬票,並持續壟斷輿論霸權,但這劑猛藥的後遺症正逐漸顯現,臺灣大多數民衆開始對意識形態無感。無論是強力動員,還是刻意迴避,近幾次藍綠兩黨的得票都沒有突破各自基本盤的天花板。2020大選1446萬人投票,四大公投只有814萬人投票,這600多萬人代表可以跳出藍綠對立思考,既可以投藍,也可以投綠的選民。大陸如何超越藍綠政治思維,認真看待和評估這600多萬「關鍵多數」,將決定着對臺政策能否打開新的局面。

爭取600萬關鍵多數的好感

無須諱言,在歷史、人際關係、政治主張上,大陸與國民黨比較「親」,這不僅反映在過去數十年的北京對臺政策,也折射在北京對臺灣時局、兩岸關係的認知和判斷,以至於塑造出外界對大陸對臺政策「親藍遠綠」、「拉藍打綠」的印象,大陸對臺政策也被捲入藍綠零和鬥爭的泥淖中,原本的善意初衷逐漸貶值。

所有民調機構所做的調查都呈現,反對臺獨、維持現狀、支持兩岸和平是臺灣主流民意,民進黨內也沒有實踐法理臺獨的決斷,只要兩岸和平行穩致遠,心靈契合的統一併非天邊的彩霞。但大陸如果不能走出藍綠思維,進而提出面向和爭取整體臺灣民意的主張,上述提及的600多萬「關鍵多數」,在選舉前夕仍有可能受到民進黨的操作與外部勢力的影響,產生偏頗的羣體情緒,做出不利於兩岸關係的選擇,大陸需思考如何化解。

大陸涉臺機構與學者在回顧和展望兩岸關係時,屢屢提及去年底「臺獨清單」反映出「精準打擊」的對臺新思路。「精準打擊」和「放開交往」應該構成一組互補的概念,大陸既然只把「頑固臺獨」鎖定在那幾個人,就可以解除藍綠思維限制下對臺交往的窠臼,自信地同臺灣各黨派打交道。俗話說,門一旦打開就關不上,如果大陸對內讓20多萬「關鍵少數」過上更好日子,由他們來爭取這600多萬「關鍵多數」的好感,將有機會對陷入對抗螺旋的兩岸關係帶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