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直面蔡英文敗選後的兩岸關係

旺報社評

九合一選舉塵埃落定,民進黨慘敗,選民很清楚的向民進黨、蔡政府說出「你錯了」。民進黨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開始建構的兩岸論述與政治典範,歷經8年終於出現土崩瓦解的跡象。但此刻還不能簡單認定民進黨氣數已盡,2024必然下臺,未來兩年的變數很多,臺灣未來風險可能更大。

2024前變數仍多

這次選舉投票率雖低,但總體結果仍是主流民意的展現。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選民普遍對民進黨「抗中保臺」策略不屑一顧。固然有地方選舉一向與認同、統獨問題脫鉤的原因,也有蔡政府施政表現太差、候選人形象瑕疵、選戰策略錯誤等理由,但民進黨2020選舉靠抗中保臺嚐到甜頭,這次選前更有裴洛西來臺、中共軍演「助攻」,不料臺灣民意冷淡以對,顯在綠營主觀預期之外。

民意如流水,近幾年屢試不爽的「抗中保臺」失靈,究竟有何意涵?首先是8月大陸對臺軍演「戰略東擴」,讓臺灣民衆體認「抗中害臺」的事實,轉而期待「和平保臺」。再加上選前不斷曝出綠營候選人與政要往來兩岸吃和平紅利,更凸顯民進黨假抗中的真相。

最重要的是,臺灣多數民意已經對法理臺獨、抗中、捲入美中爭端的後果心裡有數,這將是兩岸重回和平發展的機會。然而,臺灣民意只是決定兩岸關係的「內因」,但蔡政府仍有一年多執政期、美國不會改變挺臺路線、國際激進反中勢力希望臺灣加碼抗中,這些不同層次的「外因」,可能導致臺海情勢更加兇險,這是臺灣民意無力改變的面向。九合一選舉揭曉之際,應對2024前兩岸情勢有以下體認:

第一,蔡英文顯然不肯跛腳,在確保權力的「內因」與「外因」鼓勵下,可能採取更激進的「抗中保臺」手段。敗戰後辭黨主席、閣揆下臺是民主政治的倫理,蔡英文居然「做半套」慰留蘇貞昌,安排長期培養的高雄市長陳其邁代理主席,有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的考量。

民進黨內雖然會檢討敗選原因,但不會有人歸因抗中牌失敗,不必期待蔡英文在兩岸路線上放低姿態,反而要警惕她高舉臺獨神主牌,製造兩岸衝突的可能。

第二,美國和國際激進反中勢力會更明顯介入臺灣內部政治,做球給民進黨打2024,以延續臺灣抗中前線的地位。儘管多數國家對美中採取平衡、理性策略,不願放棄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也不願在意識形態等敏感政治問題上得罪北京,但不可否認國際激進反中力量的膨脹,反中國際輿論也持續擴張。從這次選舉不難看出,有「奇奇怪怪」的非臺灣人名嘴,形同扮演民進黨助選員、「抗中保臺」的喇叭。不難預計,國際激進反中勢力不願見民進黨2024下臺、「抗中」人亡政息,蔡政府、綠營「接班人」必然成爲他們的依靠對象。

兩岸關係更兇險

第三,這次選舉結果,將臺灣政治版圖進一步推向藍綠白三腳督結構,對兩岸和平穩定前景是一把雙刃劍。這次國民黨在臺北、新北、桃園、臺中贏得漂亮,民衆黨在新竹市創造歷史、在臺北也有所斬獲,所有反民進黨勢力在「下架民進黨」共同目標下,得以避免相互抵消力量,選民也「自動棄保」,讓民進黨選戰失利。

但2024大選各政黨會各自拚搏,即使當選總統無望,也要爭立法院版圖最大化,加上國民黨內部整合問題始終無解,政治結構仍對民進黨有利。

臺灣民意轉向,但兩岸情勢仍充滿變數,更暗藏風險,大陸如何解讀、如何因應,就極爲關鍵,做對了,兩岸重回和平發展正軌,做錯了,兩岸可能走向熱衝突。首先,大陸須建立對臺「公共溝通」的自信與能力,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臺灣民衆理解大陸的現狀與對臺政策真相。其次,兩岸智庫與學者需要多交流,以避免相互誤判,尤其2024選前這段敏感時間,急需兩岸學者面對面溝通,共同找出說服臺灣民意認同兩岸和平發展理念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