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選後兩岸關係展望系列六:化解害怕大陸、畏懼統一的心態
社評
賴清德以4成選票當選後,北京立即出招:第一招是諾魯斷交,第二招是國安部重提《反分裂法》,第三招尚未端出,但只是時間問題,ECFA早收清單中的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可能取消。可以預判,賴清德一日不承認一中、一日不宣示放棄臺獨,大陸灰色地帶的外交、經濟、軍事施壓只會愈來愈大。
一中壓力 恐怕會愈來愈大
但國臺辦對2024選舉結果的定性判斷,並未把話說絕,更未見和平統一路線逆轉的跡象。選後首場記者會,發言人陳斌華除重申賴清德勝選當晚「民進黨不代表臺灣主流民意」的說法之外,還加了一段對臺灣主流民意的描述:「下架民進黨,反對臺獨,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
陳斌華對臺灣主流民意的描述符合事實,2024選舉已得到驗證:第一,6成民意對「下架民進黨」有共識,但對「上架哪個黨」有分歧,纔會讓賴清德僥倖勝出;第二,6成以上民意反對臺獨,藍白選前痛打賴清德「臺獨金孫」,總得票約6成,賴得票約4成,民進黨、時代力量、基進黨等獨派,不分區政黨票總得票低於40%,比賴清德總統票更少;第三,6成民意對兩岸關係有期待,希望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希望改變蔡政府8年動盪不安的兩岸關係。
但也必須承認,害怕大陸、畏懼統一也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這次選舉,統派色彩鮮明的政黨,政黨票均未超過0.5%。中國國民黨黨綱追求統一,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對兩岸關係「國家統一前」的定位,但選戰避談統一,侯友宜更鮮明反對一國兩制,民衆黨則將「臺灣自主」放在「兩岸和平」之上,可見藍白兩黨希望兩岸維持現狀、和平共處,但對統一心存疑懼。
多數臺灣民衆懼怕大陸、畏懼統一,這種心態衍生出兩種民意:一是訴諸對抗、仇恨,視大陸爲敵,以國際社會支持爲後盾,主張「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希望從歷史、文化、經濟上割斷與大陸的聯結,這類主張並非多數;另一種則希望透過長時間的交流融合,在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之下,達成心甘情願、水到渠成的最終解決,也期待兩岸同步融入國際社會,在臺灣居多數。
交流融合 兩岸和平基本盤
臺灣民心不難辨識,大陸並非不瞭解,否則不會將「一些臺灣同胞對統一心存疑懼」寫進最新版對臺政策白皮書。歸根究柢,無論兩岸分歧有多深、藍綠白基本盤有多大,兩岸終究血濃於水,文化、語言、文字相通,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相同,無不希望兩岸和平相處、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這正是大陸「和平統一」潛在支持者的基本盤。大陸應有充分的自信和定力,並且正確解讀選後的臺灣新民意格局、新政黨格局,調整蔡政府時代的對臺政策,以新思維、新策略做好臺灣的民心工作。
毛澤東有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套用在兩岸關係上就是:未來4年朝小野大,民進黨失去過半民意基礎、失去立法院多數席位,加上美方「不支持臺獨」的再三重申,已堵死法理臺獨的可能性。那麼,對臺政策該「藐視誰」?該「重視誰」?其理自明。
在6成民意、國會多數及美國的牽制下,賴清德的臺獨與其說是務實臺獨,不如說是嘴炮臺獨。過去8年來,大陸針對蔡政府的外交戰、法律戰,及ECFA中止的經濟威懾,本質上都是真實的「大炮」。用「大炮」對付「嘴炮」,不僅事倍功半,甚至還會有反效果。如果把6成訴求和平的民意,視爲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基本盤,大開大合恢復兩岸交流,就不必擔心4年後、8年後的選舉,兩岸一定朝心靈契合的目標推進。
重視6成訴求兩岸和平的民意基本盤,藐視少數的賴清德政府,開展兩岸交流是大陸主導兩岸和平發展大勢的契機!(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