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用感動人心的方式溝通——兔年兩岸關係新契機系列四

社評

日本《日經亞洲》披露,大陸候任政協主席王滬寧獲得授權,制定新的對臺方略,可能提出取代一國兩制的新論述。外媒傳聞難以證實,北京放棄一國兩制也脫離實際,但觀察王滬寧1980年代學者生涯中與臺灣學術界交流的軌跡,至少可以確定,王滬寧接掌對臺事務,「文攻」必然調整和加強。

兩岸論述應着眼兩點

北京若調整兩岸論述,應着眼兩點:一是爭取臺灣多數民意認同和信任,至少不再有情緒性的排斥;二是說服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持,避免國際因素過度介入兩岸關係。上述兩點,正是過去幾年臺海情勢動盪、危機四伏的關鍵所在。

大陸對臺論述亦有軟、硬兩套,軟的如統一後有好處、兩岸和平發展可釋放紅利、兩岸一家親等,硬的則訴諸民族大義、主權神聖不可破壞,及不排除使用武力等,帶有訓誡、警告之意。大陸對臺論述在不同時間、針對不同對象,在軟硬之間切換,有時軟的更軟,有時硬的更硬。

軟硬結合並沒有錯,但大陸忘了一點,論述的目的在溝通與說服,對臺論述宜「軟」不宜「硬」。尤其大陸軍力、經濟、科技及外交等硬實力已今非昔比,對臺灣應更自信、大氣,不需要訓誡或責罵,而是說服、溝通。設想,如果前一天聽到的是「硬話」,後一天聽到的又是「軟話」,矛盾的訊號反而會讓民衆因混淆而不信任,久而久之就演化爲恐懼和疏離。

以「不排除對臺動武」爲例,這句話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一路沿用至今,亦載入中共二十大報告,儼然成爲中共的神主牌。儘管北京領導人三番五次、苦口婆心澄清,武力只針對極少數臺獨和外部勢力,絕非針對多數臺灣民衆,但一般民衆難以理解,飛彈如何分辨誰是臺獨?誰不是?這種威脅感,助長了臺灣社會恐中、抗中的氛圍,也成爲國際社會反中挺臺的理由。

大陸至今依然堅持和平統一,基於《反分裂法》對臺動武的政治、法律邏輯相當縝密,問題出在對臺論述的方式和技巧。假如換一種方式說:「只要臺灣不追求獨立、不尋求外部勢力介入,臺海兩岸就可以永續和平,透過交流與融合化解政治分歧,也不會存在任何使用武力的問題」。上述論述的實質內涵並沒有改變,但相信多數臺灣民衆都會感受到,這是一種商量式的語氣,而不帶有威脅或訓誡的意味。

對臺論述宜軟不宜硬

同理,大陸針對國際社會的臺灣論述,也有調整和改進的空間。最鮮明的案例,莫過於去年底美國科技大老馬斯克,突然拋出「臺灣特區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第一時間語帶貶義的暗示「外人無權干涉」,但時任駐美大使的現任外長秦剛發出推文表達肯定之意,讓馬斯克的涉臺言論從「妄議中國內政」的負面定性,變成「樂見認同一國兩制」的正面定性。換言之,大陸對馬斯克涉臺言論定調的轉變,帶來「多了一個朋友,少了一個敵人」的效果。

馬斯克的「臺灣特區論」並未提及統一,但言下之意很明確,希望北京給臺灣比香港更寬鬆的政治地位,避免臺獨引發臺海戰端。大陸決心「統一」臺灣,國際社會通常用「併吞」取代「統一」,馬斯克希望以統一避戰,自然不容於西方社會,但「臺灣特區論」並未引發太大國際社會反彈,民進黨也未大聲抗議,這說明了溝通技巧的重要。

中共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目的在實現統一,但換個角度,也是在解決兩岸對抗所造成的戰爭危機,論述上大可用「臺海永久和平方案」等中性概念。同理,「統一後」的表述往往給外界「佔領後」的負面印象,不妨改爲「臺灣成爲和平特區後」,將更容易獲得國際社會乃至臺灣民衆的共鳴。若兩岸中國人真正達成和平方案、建立和平特區,那就是真正的「融二爲一」,這是比傳統意義「統一」概念更高層次、更加心靈契合的境界。

習近平鼓勵「講好中國故事」,凸顯對外政策論述的重要性。兩岸同文同種,大陸對臺論述更應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善意與智慧,講好兩岸和平方案、用感動人心的新論述與臺灣社會、國際社會溝通,如今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