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交流去政治 迴歸人性
旺報社評
兩岸交流逐步恢復,但與疫情前的規模仍相距甚遠。臺灣民衆赴大陸人數去年176萬人次、今年上半年134萬人次,疫情前連續兩年超過400萬人次。大陸民衆來臺人數因觀光停擺,去年至今不足10萬,疫情前每年平均近200萬。兩岸雙向民間交流大幅萎縮,造成雙方民意彼此的誤解、猜疑乃至對立愈來愈嚴重。
抹黑造謠 徒增誤解對立
較爲典型的例子,是今年5月大陸國臺辦懲戒臺灣名嘴,其中有兩人的「罪狀」是抹黑大陸發展,造謠「大陸高鐵沒有靠背」、「大陸民衆吃不起茶葉蛋」等。北京官方親自下場批判並懲戒名嘴,大陸網友叫好的同時,卻讓大陸民衆誤以爲臺灣媒體對大陸不友善,臺灣社會認爲大陸還停留在落後、貧窮的印象。
但這不是事實,臺灣媒體政治立場取向,有同溫層的問題,但臺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民衆也有一定的知識水準。社會對大陸的認知、媒體對大陸社會的報導,並非一面倒的負面或片面。特別是大陸近年來的進步,臺灣民衆透過網路多已熟知。當名嘴說「高鐵沒靠背」、「吃不起茶葉蛋」這類無腦之語,多數人其實當成笑料。
今年兩岸交流逐步恢復,民進黨政府多次藉個案打「恐中牌」,引導民衆產生「去大陸有高度風險」的認知。8月間一名臺塑幹部入境上海遭到境管,又有一名郭姓青年獨自赴陸後與家人失聯。後來陸方發新聞稿證實,臺塑幹部因稅務違法被調查,郭姓青年則是涉入詐騙案被拘留。
事件發生後,賴政府和特定媒體渲染失聯臺人家屬的焦慮,給民衆「莫名其妙被抓走」的印象。當然,兩岸之間因爲政治問題,導致雙方涉及人身自由與安全的通報機制停擺,這是我方指責對岸的主要理由,該問題確實需要兩岸務實處理。但民進黨政府和特定媒體利用「真相時間差」打擦邊球、搞政治操作,把一般性治安事件與政治問題混爲一談,爲兩岸交流架設阻礙、增加誤解。
一邊是大陸民衆對臺灣民意偏聽偏信、充滿誤會和敵意,另一邊是臺灣民衆登陸意願受到負面政治操作影響,加上陸客來臺觀光仍未全面恢復,造成了疫後兩岸民間交流規模大不如前的現狀。解決之道,還是要回歸大交流的格局,兩岸民間雙向、直接的交流接觸愈多,對彼此社會真實狀況愈瞭解,片面資訊的壟斷就愈容易被打破,造謠生事、挑撥離間自然會減少。
交流倒退 觸發政治危機
不過,究竟是兩岸交流減少導致兩岸關係惡化,還是兩岸關係緊張導致交流緊縮?這又變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畢竟早在馬政府8年兩岸交流大開大合,仍然被發現存在「身愈近、心愈遠」的問題,「太陽花學運」便是臺灣民意對兩岸交流不信任感的一次集中爆發。當時就有分析指,只要兩岸政治分歧存在,民間關係總會受到干擾、乃至倒退。後來的事實證明,兩岸交流多未必能解決政治問題,但兩岸交流少一定會觸發政治危機。
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大陸雖然中止了兩岸協商,但官方多次強調兩岸交流「不能斷、不能停、不能減」。同樣,從蔡英文政府到現在的賴清德總統,都曾公開表示樂見兩岸交流。可見,「交流」之於兩岸關係,既是雙方難得的話語交集,也是兩岸主流民意所向。然而,兩岸當局愈是高喊交流,交流反而愈受限制、愈加緊縮。背後的問題在於,「兩岸交流」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大陸「懲獨22條」發佈後,雖一再強調「不涉及臺灣民衆」,今年暑期還大力邀請青年「首來族」登陸參訪,但臺灣民衆登陸意願低於疫情前。民進黨政府制訂嚴厲的《反滲透法》,國安單位、檢調機關頻頻放話、約談搜查,也讓兩岸交流與「統戰滲透」畫上等號,讓人對兩岸交流望而卻步、自我審查。
兩岸應各自努力讓交流回歸人與人、心與心的坦誠接觸,卸下政治包袱民間交流纔會真正改善兩岸關係,否則就會被異化爲政治工具,反過來損害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