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排除民粹干擾 開啓兩岸大交流

社評

馬英九二度登陸,雖受到許多歡迎與肯定,但仍然引起一些批評,綠營批他「親中」,對岸網民認爲沒必要禮遇他,從中可以嗅出兩岸部分民衆相互仇視的情緒。同樣2月金廈翻船事件,大陸網民對臺辦處理方式不滿,呼籲北京派軍警強硬以對。民粹若成爲兩岸執政者需要面對的難題,兩岸矛盾將更加複雜難解。

兩岸執政者共同難題

梳理近年來大陸網民對官方處理臺灣事務的不滿,大致有四類看法:第一,大陸惠臺政策無效,只會「養肥」臺獨,培養更多「雙面人」,支持兩岸交流的藍營都是「要飯的」;第二,統一愈拖愈困難,應早日軍事「收復」臺灣,才能徹底贏得戰略主動;第三,只要不支持統一就是臺獨,臺灣民衆大部分都是臺獨,兩者無法區分;第四,大陸對民進黨政府應以牙還牙,無需委曲求全。

在上述邏輯之下,負責執行對臺交流、溝通、合作政策的臺辦系統,就被一些大陸網民嘲諷爲「跪臺辦」,每當兩岸爆發矛盾,批評臺辦軟弱的聲音就不絕於耳;當解放軍或海警就兩岸議題做出強硬表態或反制時,就一片叫好聲。在愈來愈大的內部壓力下,大陸對臺只能「硬的更硬」,「軟」的空間逐漸縮小。

大陸網民痛罵「跪臺辦」究竟是「因」還是「果」?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先從「果」的角度看,兩岸問題或臺海情勢,其實是大陸爲數不多可以「毫無拘束」發表意見的政治性議題,只要反臺獨,任何對臺主張都十分安全。外交、軍事等議題也類似,基本以強硬爲主,不過,相對大陸十幾億人,其聲量雖大但仍是極少數。

大陸外交部和國臺辦一直是「難兄難弟」,還沒有網路的年代,曾有許多民衆寄鈣片給外交部發言人,暗諷其「軟骨頭」。隨着「戰狼外交」興起,一些言辭辛辣、敢喊敢嗆的外交官受到熱捧,似乎搶先臺辦一步「逃離苦海」。但「戰狼外交」在國際社會引起反彈,這兩年大陸外交官較注重於澄清、解釋、淡化,作風趨向靈活、務實。

大陸民間對臺強硬的呼聲,從「果」的角度看,是大陸內部政治和輿論生態的產物。但從「因」的角度看,其實與兩岸關係、大陸對臺政策的歷史脈絡有關。兩岸問題源於國共內戰,至今未正式解除敵對狀態,既然「敵我矛盾」始終存在,政治談判久拖不決,解決臺灣問題的「和戰兩手」始終未變。因此,大陸官方對民間長期塑造的對臺話語體系中,必然存在「主戰」的邏輯或論述。

融合主旋律超越和戰

「主戰」永遠比「主和」聲音大,此乃人性。強硬派認爲軍事施壓比經濟、文化、民間交流更管用,貶低臺辦系統的各項作爲。但就像前文所說,在「和戰」兩手策略之下,臺辦本就負責「和」的一手,服務往來兩岸的臺灣民衆、爭取臺灣民心、與臺灣社會溝通,是職責所在。對「跪臺辦」等嘲諷沒必要理會,也不應構成影響大陸對臺作爲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當習近平提出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的對臺政策路徑後,「融合」就超越「和戰」,成爲新的兩岸關係話語體系。兩岸關係所謂「和戰」處於政治層面,要打或是要談,都屬於掌權者「自上而下」決定的謀略,而「融合」是人民對人民、社會對社會、自下而上、水到渠成的共同體建構進程。因而,從本質意義上說,只有以「融合」取代「和戰」,作爲兩岸關係的主流話語體系,纔會消弭大陸民間類似「跪臺辦」的民粹聲音。

在臺灣民選政治下,輿論充斥反中民粹,但絕大多數人認同中華文化;而大陸「武統派」網路聲量不小,但絕大多數對臺灣素樸的同胞情。只要這兩個「絕大多數」走在一起,充分交往、相互理解,就可以排除雙方民粹干擾,爲兩岸和平統一開創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