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以制度競爭重塑臺海現狀

社評

當各界還在對「拜習會」上拜登涉臺表述的涵義衆說紛紜之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掛牌運作,得到美方力挺的同時卻引發陸方強烈抨擊,外交部長吳釗燮再次強調兩岸情勢未曾像現在如此緊張,彷彿戰爭就在眼前。難道拜習會白開了嗎?難道美中元首在臺海議題上真的是各說各話,各行其是嗎?

謹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以有無共識爲拜習會下兩極化定論,無疑是片面、武斷的。固然雙方會後的新聞稿措辭迥異,外交、國安官員表態針鋒相對,但美中決策層均認爲這是一次成功的「戰略溝通」。何爲戰略溝通?簡言之,雙方未必能找到共識或合作點,但都打開天窗說亮話,把各自的底線攤開來講,及時就對方的重大疑慮做出澄清。因此,拜習會不會扭轉美中關係走向,但這次溝通至少在短期內可以防止因誤判情勢而產生衝突的風險。

總結雙方新聞稿以及拜登會後談話,可以進一步提煉出美中就臺海溝通的重點。習近平向拜登傳遞三點訊息:第一,臺海情勢緊張的根源是美臺互動升級,意在解釋近半年來解放軍日漸頻密的臺海軍事活動;第二,一中原則不可動搖,但對統一「有耐心」,意在澄清不會主動武統;第三,保留軍事手段作爲「斷然措施」,意在暗示蔡政府何時踩紅線是陸方無法掌控的,勸告美方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勿火上澆油。

拜登就臺海議題的態度,也可以概括爲三點:第一,美方堅決反對大陸武統臺灣,並警告北京不要低估美方介入的決心和能力;第二,美方不會鼓勵臺灣獨立,這個主張既植根於美方一貫的對臺路線,亦認知到臺獨將觸發美中災難性衝突,但臺灣是否要獨立由他們自己決定;第三,中方應瞭解到,美方對臺灣民主、防衛和國際參與的支持,是美中當前競爭的一部分,但雙方應保持溝通、設定護欄,避免這部分競爭引向衝突。

上述中美各三點涉臺戰略思維並非是寫在紙面上的官方表述,卻是基於兩位領導人言行、思想、利益等各種因素的合理推斷。可以說,臺灣是此次拜習會戰略溝通的重點成果之一,另一個成果就是拜登親口向中方承諾「不改變中共體制」,這不僅意味着民主黨政府徹底放棄川普、蓬佩奧任內以「顛覆中共」或「區分中共與中國人民」的激進路線,還意味美國在承認中共體制的同時,將邁入與大陸進行「制度競爭」的新階段。

勿走上軍事對抗不歸路

除了核心科技、基建與國際領導力以外,臺灣恰是中美新時期「制度競爭」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因此,接下來的重點就是爲這場圍繞臺灣的競爭設下規則、邊界與日程。首先,兩岸關係本來就應該回歸到制度競爭,而非主權或民族問題的撕扯。陸方無論是頒佈「惠臺」政策,還是多年來宣傳「一國兩制」,本質都是在爭取和吸引臺灣人民對其制度及治理的認同。而美方70多年來對臺灣的支持也是在捍衛其普世價值、民選政治、自由經濟的制度競爭力。臺灣理應歡迎這樣的競爭,但務必要認清制度之爭和分裂國家、民族是兩碼事,進而謹守「一國兩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法理現狀,這是臺灣最需要向對岸進行戰略溝通的重中之重。

其次,無論是兩岸之間的制度競爭,還是美中圍繞臺灣的競爭,各方都要保證這是和平、非軍事化、符合客觀規律,且尊重臺灣主流民意的過程。只要臺灣政府不觸碰臺獨紅線,維持憲政體制的現狀,而北京以極大耐心爭取和平統一,不貿然武統臺灣,那麼各方都不能以制度競爭的藉口大搞軍備競賽。美中雙方在臺海及周邊的軍事活動應該配套地實現常態性溝通、保持安全距離,而臺灣應努力扮演和平的促進者、溝通的搭橋者,切勿走上「全民皆兵」或「刺蝟化」的不歸路。

最重要的,制度競爭的本質還是要「辦好自己的事」,只有各自制度下的人民更幸福、社會兼具活力與安定,制度纔會有競爭力。歷經川普民粹亂政,拜登若想振興美式民主,唯有讓美國民衆擺脫迷茫與沉淪,否則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世界將會與美國漸行漸遠。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堅決否定文革和閉關鎖國,堅持改革開放及十九大報告「主要矛盾」定性,說明習核心仍然把重心放在發展上。臺灣不應成爲中華民族復興的負擔,而應促進大陸實現更良善的治理,這纔是兩岸和平、良性制度競爭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