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一國兩制現在進行式

社評

大陸網民發現新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改變「一國兩制」的定義,將「祖國統一的前提下」改爲「一箇中國的前提下」。大陸歷史教科書編纂權屬北京中央,網路訊息如果正確,等於將一國兩制從「未來式」改爲「現在進行式」,隱含大陸對臺政策理論的改變。

教科書調整 對臺理論翻轉

根據網路資料,大陸舊版歷史教科書「一國兩制」的定義爲: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新版定義調整爲:在一箇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比較新舊版本,除將一國兩制定義從「祖國統一」改爲「一箇中國」之外,還有三個調整:第一,「臺港澳」敘述次序改變爲「港澳臺」,隱含兩岸尚未統一的現實;第二,保留資本主義「制度」,但刪除「生活方式」,不過,大陸最新版《對臺白皮書》重申「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不變,教材只提「制度」二字,可能是精簡篇幅需要;第三,刪除「高度自治權」,這是北京2019年處理香港問題後的新態度,近年來對香港很少談「港人治港」,而以「愛國者治港」代替。

整體而言,臺灣最需關注的,還是大陸官方將一國兩制的前提,從「統一」改爲「一中」。換言之,北京認知「兩岸尚未統一」是臺海現狀,一國兩制不再拘泥於「統一後」、「統一前」現狀下,兩岸均認同一箇中國,臺灣所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就可以視爲一國兩制。如果上述邏輯成立,意味大陸對一國兩制與臺灣的關係,做出理論調整:一國兩制有條件成爲目前兩岸關係「現狀」的組成部分。

本報長期主張:依據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憲法「固有疆域」的表述從未改變,憲法增修條文「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兩岸定位、「國家統一前」的區隔也未有任何變更。如果大陸不拘泥「統一」兩個字,一國兩制不代表臺灣如港澳成爲北京「全面管治權」下的「特區」,而是兩岸在一中前提下和平共存、逐步化解政治分歧的長期架構,臺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抗拒應會降低,「臺灣方案」也不會成爲綠營抹紅對手的工具。

一中容各表 九二共識新解

第三份《對臺白皮書》中,大陸已認知臺灣民衆「對統一心存疑懼」、「對一國兩制存在偏頗認知」,並將這些問題歸咎於臺獨和民進黨造謠抹黑。既然如此,順應教材對一國兩制定義的修改,解放思想,擴大一國兩制的包容度,臺灣民衆何懼和平統一?反中認知戰還會有效嗎?

不只是一國兩制,連「九二共識」的內涵也可以與時俱進。創新之源在第三份《對臺白皮書》,白皮書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爲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大陸現行《憲法》提及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的歷史事實,可演繹如下表述:中共建政後,中華民國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接受中華民國曾經存在的歷史事實,至於中華民國政府治理臺澎金馬(臺灣地區)的現狀,並未處理。

北京視臺灣爲「境外」,法律對「境外」的定義爲「中國以內政府尚未實施行政管轄的地域」。綠營學者也曾提出以「境內與境外」定位兩岸關係,這就是兩岸間的共識。陸方若能說清,雖不承認中華民國主權、但承認(尊重、不否認)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地區的管轄權,臺方也能迴應,雖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管轄,但中華民國也是中國,應能緩減對抗。

兩岸有共識基礎,並相互尊重對方的表述,即可進入異中求同的進程,九二共識就可重獲新生,也更容易獲得臺灣社會的理解。